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意识】搜索到相关结果 129 条
-
迷失的女性意识:论“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文丽君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半边天”
“十七年”电影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
描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到1966年文革前的这17年间,是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自觉而全身心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大潮中的年代。在那种特定文化背景中,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及时、有效而准确地呈现并表述了女性在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政治的诉求。本文试从对女性半边天的内涵解析和女性意识来论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女性形象。
-
自我救赎的女性——浅论李玉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感
-
作者:
何淼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观看
写实主义
边缘女性
-
描述:
新生代女导演李玉一直坚持着女性题材的创作,其作品选材大胆,深入女性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本文通过对她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叙事策略以及她的写实主义手段,来简要分析其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感。
-
浅析张洁早期小说对男权传统的认同:以《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为例
-
作者:
蔡琳彬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认同
男权传统
-
描述:
新时期以来,张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作品中一直表现出强烈鲜明的女性意识,但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之中却难以逃脱男权话语的禁锢。本文就将试从她早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分析张洁在潜意识中对男权传统的认同。
-
论筱风小说的女性世界与梦魇色彩
-
作者:
陈芳
来源:
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筱风
神秘色彩
女性意识
-
描述:
筱风以朴实温和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具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剖析了当代女性在特定的时代中所持有的精神状态。同时,她也继承了志怪小说的写作手法,在似真似幻的意境中传达着深邃的道理,引领读者思考人性以及切身的问题。
-
异形下的张扬
-
作者:
王斯妮
来源:
山东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异化
文化内涵
-
描述:
伍尔夫与张爱铃在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中,一个幻想双性同体,另一个演绎女性的畸情,她们通过建构非常规女性的形象,进行着对男性中心文化的解构,其殊途同归中蕴涵着庞杂的文化内涵.
-
从《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看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
-
作者:
暂无
来源:
教育大视野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元明清
觉醒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
-
描述:
五四时期及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蓬勃兴起,常被认为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其实不然,从元明清时期便可见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本文试以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讨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深化,以此反观当时社会上具有相似境况的女子追求自我意识和个体价值的心路历程,旨在探索我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前身的女性意识觉醒。
-
奥康纳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孙丽丽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基督教
社会地位
-
描述:
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独立、精明并且强悍。这样的形象暗合了妇女解放运动所倡导的"新女性"的意象。然而,这些女性常遭遇突然的暴力甚至死亡。肉体的毁灭却总能为之带来灵魂的救赎。事实上,这一反复出现的模式反映了奥康纳传统的极具基督教色彩的女性意识。在她看来,女人应该安心于男人助手的位置,这是上帝设立的秩序。
-
《荆棘鸟》中菲奥娜的人物形象简析
-
作者:
崔筱溪
来源: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奥娜
女性意识
荆棘鸟
-
描述:
《荆棘鸟》是当代澳大利亚著名的家世小说,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作家考琳·麦卡洛在书中讲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也刻画了四位形象鲜明的女性人物,反映了女性的成长与发展。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克利里家族第一代女性人物的代表菲奥娜·克利里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她身上体现出的早期女性意识的萌芽和觉醒。文中指出,菲奥娜从少女时代开始就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追求真爱,这是对压抑人性的父权制度进行的斗争,表明了菲奥娜女性意识的萌芽。然而菲奥娜的身上仍存在着局限,她把自己的悲剧归咎于命运,归咎于自己的错误,并且最终
-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意识的世俗性
-
作者:
汪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女性意识
世俗性
-
描述:
张爱玲是一位有成熟女性意识的现代作家,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极力还原女性的世俗形象,并且从不掩饰对这种世俗性的欣赏、理解和同情。本文试图从张爱玲及其小说作品女性人物塑造上所表现出的人性观、紧紧贴近人生本相的俗人意识,来剖析这位女作家女性意识中的世俗性特征,展现其女性意识中独有的现代精神特征。
-
《长恨歌》所彰显的女性意识
-
作者:
陈凤珍
来源: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本体
女性意识
长恨歌
-
描述:
在王安忆多变的文学创作中,始终有一个恒定的方面,这就是对女性的关注.从最初的<雨,沙沙沙>到"三恋"再到<长恨歌>,表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贯通着不变的女性意识.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女性人物为主角,以超性别的姿态、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此文从三个方面切入<长恨歌>,探讨了王安忆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言说方式,对女性生命本体、生命意义进行的深刻追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