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意识】搜索到相关结果 87 条
-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视女性形象
-
作者:
金霞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视觉文化
女性意识
霸权
女性形象
电视
-
描述: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图像转向”,视觉文化动摇了语言的霸权地位,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进入读图时代。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视觉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影像成为消费社会影响和主宰大众的主要手段,视觉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传媒也表现出视觉化的倾向,视觉化倾向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 电视的视觉性直观性决定了它是最为视觉化的媒体,收看电视是一种低参与行为,观看电视时读图的愉悦感使电视成为最有亲和力的媒体。在所有媒体中,电视能最有效地表现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电视产生了视觉霸权。电视霸权在影响大众和控制大众意识
-
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探析
-
作者:
王志勇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淑女观
南方父权制
女性形象
贞操观
-
描述:
勿容置疑,女性形象在福克纳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他一生所写的众多长篇和短篇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耐人寻味的妇女形象,可谓无所不包。从上流社会的名门之女,到普通女性,再到下层黑人女性;从守身如玉的贞女到放荡不羁的浪女;从纯洁可爱的淑女到心如毒蝎的恶妇;从逆来顺受的怨妇到叛逆、追求自由的烈女,福克纳都有触及,而且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作为一个热切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家,福克纳对那些熬得最苦的南方女性倾注了复杂的感情,作者的创作思想、价值观念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她们的身上也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
-
关锦鹏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
-
作者:
洪鹰松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价值观
男权话语
女性意识
影视作品
女性形象
-
描述:
香港作为世界第三大电影产地,无论从影片的数量还是中西方文化交叉影响下的特殊文化背景,其电影都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关锦鹏导演的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透露着中西文化浸润下特殊的女性意识而成为本文选定的研究对象。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关锦鹏影视作品中女性
-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张建红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解构
女性意识
《纯真年代》
新女性
-
描述: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华顿留下了许多的作品,包括19部中长篇小说和11本短篇小说集。《欢乐之家》、《风土人情》和《纯真年代》被认为是她的三部长篇代表作。华顿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她所熟悉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并对其社会传统、习俗,道德和价值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作为美国普利策奖的获奖小说,出版于1920年的《纯真年代》代表了华顿小说创作的高峰,并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和不断关注。在小说中,华顿从独特的女性
-
试论亦舒、王安忆创作风格的异同:兼论内地与香港的“女性文学”的审美追求
-
作者:
陈秀钗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风格
女性意识
王安忆
亦舒
女性文学
-
描述:
本论文试以亦舒、王安忆两位女性作家为中心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她们所受外来影响及其各自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文学特色。在比较研究的论述中以女性文学理论为切入点,对内地与香港女性小说创作的文化语境、写作风格、文学现象进行梳理和探讨,分析她们各自的创作特点
-
“70年代”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
-
作者:
赵晓丽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身体写作
“70年代”女性作家
消费主义
女性主义
-
描述: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繁荣成为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卫慧、棉棉、九丹以及木子美等一批“70年代”女性作家极端“肉体化”写作的出现又使女性文学饱受非议和指责。 事实表明,“70年代”女性的极端“肉体化”的创作已经从单纯的文学现象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了各种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阵地。这是耐人寻味的过程。到底怎样看待“70年代”女性的创作呢?笔者认为,“70年代”女性对“身体欲望”的书写并没有偏离20世纪女性意识发展的“轨迹”,而是女性主义在现代女性文学中的一种极端表达。
-
女性意识中的“力比多”元素
-
作者:
于忠兰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力比多
身体写作
女性意识
性属理论
双性同体
-
描述: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表现的中心话题。目的是要在文学的领地重新盘点和改写女性缺席的历史。东西方的作家们在对女性进行书写的时候既有共性,也有不同的地方,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所经历的文学思潮流变。
首先,简介力比多含义以及它在文学领域中给人们的启发,女性主义者借此寻找自己的精神世界。
弗洛伊德提出“性本能”的快乐原则,把人在力比多释放的过程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虽然把一切行为归结为力比多的释放有失偏颇,但人在现代文明环境下,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女性主义
-
政治意识与女性意识的纠结
-
作者:
蔡春婕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丁玲
政治意识
人格
小说
-
描述:
丁玲及其文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而典型的存在。丁玲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同时也是政治意识的体现者。本文从政治意识和女性意识的纠结切入丁玲及其小说创作。首先结合丁玲的经历分析其人格的形成及对文本的影响。丁玲独特的女性气质底色是其女性意识形成的内因,男性气质是政治意识形成的内因,独特的女性气质底色和男性气质共同构成丁玲与众不同的“两性化人格”。在大的历史语境下,丁玲人格的两个方面呈现相互交错状,这是其文本中呈现出政治意识和女性意识纠结的原因。其次进入丁玲文本内部,丁玲不同的创作阶段政治意识和女性意识有不同的
-
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变奏——论丁玲延安时期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王兰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秩序
女性意识
丁玲
延安道路
改造与同化
-
描述:
在延安的体制下,妇女解放虽然被不断地提及,但是这种关注还未上升到追求男女真正平等、女性获得真正自由的层面。在丁玲看来社会解放的命题并没有给女性带来效果明显的命运改观,反而又增添了几分新的困扰。因此,除了与王实味等人相同的问题之外,她与延安主流之间的抵牾还包含了明确的性别观念的冲突。丁玲强调女性应个体独立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然而这样的理想女性与民众间产生了“独异个人”与“庸众”之间的紧张,这种矛盾与党的“群众路线”也是格格不入。此外,丁玲认为女性问题已成为影响革命队伍的因素,这与当时共产党宣传
-
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探析
-
作者:
王志勇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淑女观
南方父权制
贞操观
女性形象
-
描述:
勿容置疑,女性形象在福克纳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他一生所写的众多长篇和短篇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耐人寻味的妇女形象,可谓无所不包。从上流社会的名门之女,到普通女性,再到下层黑人女性;从守身如玉的贞女到放荡不羁的浪女;从纯洁可爱的淑女到心如毒蝎的恶妇;从逆来顺受的怨妇到叛逆、追求自由的烈女,福克纳都有触及,而且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作为一个热切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家,福克纳对那些熬得最苦的南方女性倾注了复杂的感情,作者的创作思想、价值观念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她们的身上也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本文首先从心理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福克纳几部女性中心小说进行探察与分析,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予以阐述。一类是以凯蒂为代表的为福克纳所钟爱的女性,她们有些堕落但善良,她们温柔但叛逆,她们不守妇道,追求自我,是人性的象征,是福克纳的“最爱”;第二类是以艾迪为代表的母亲形象,她们自私,虚无,冷漠,精神空虚,性格复杂,充满矛盾,且充当南方妇道观的卫道士;第三类是以潭波尔为代表的堕落女性,她们游戏人生,自甘堕落,将南方父权制所定格的淑女观反叛到极点。其后,本文将重点探讨导致南方妇女命运悲剧的南方父权制以及贞操观与淑女观。福克纳在他那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南方女性,在这些女性中,她们绝大多数内心骚动不安,她们的灵魂为各种情欲所驱使、煎熬,却又为各种枷锁所束缚、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