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压下的病变与疯狂——张爱玲女性形象塑造心理分析
作者: 黄萍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病态发泄   心理折射   女性形象   悲剧心理  
描述: 20世纪40年代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张爱玲,关注着同时代女性的命运和生活,她塑造的社会巨变后期处于双重高压下的女性群像,是时代的牺牲者,是悲剧的主要角色和承受者,也是悲剧的编剧和导演,顽固的传统思想文化和新时代精神感召下的解放意识所形成的双重高压,不同程度地扭曲了一群敏感人物的人性,出现了外化的或潜在的病变与疯狂。这虽说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病变心理,但从不同的侧面,也透露了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塑造心理。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顿淑兰   来源: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当代女性文学  
描述: 女性文学可以说在九十年代成为显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女性作家在多重文化矛盾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全方位地超越了以往传统女性形象,体现了九十年代中国当代女性作家寻求女性精神解放的艰辛历程。
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追求
作者: 孙丽玲   来源: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孙犁小说   独特风格   审美追求   女性形象  
描述: 孙犁是解放区文学中最擅长描写女性的艺术家 ,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同期作家塑造的女性相比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以青年女性为主 ;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 ;具有艺术形式的诗意美。这种特殊的女性形象的选择与塑造 ,与作者的家庭出身、个性气质、情感经历和审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的演进
作者: 王引萍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演变   女性解放   女性形象  
描述: 以古代文学的典型判逆女性形象为依据,以社会发展、文化演进和妇女解放为历史背景,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之女性角色、女性精神追求的变化及文化意义,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妇女解放的发展趋势的演进过程。
扫描中国男性作家眼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金玉   来源: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形象   审美价值   女性   创作观  
描述: 本文从宏观视角梳理中国男性作家结构生活,塑造理想女性形象的变化过程,从而论述这种变化发展是男性作家在与时俱进中自觉、严肃、公正、客观地丰富女性形象内涵的结果。启发人们思考:“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醒来,就不会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来精确地衡量。
亦舒小说中的“BoBo”女性形象
作者: 赵娟   来源: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BoBo族   亦舒   女性形象  
描述: 亦舒小说的精华大多创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但因其超前的感悟能力 ,创作出一系列颇具BoBo族特性的女性形象 ,其工作与生活堪称当今白领女性的写照。因此 ,亦舒小说才得以盛行不衰。
试论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杨欣   来源: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   爱情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出发,着重发掘其笔下女性形象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以图进一步对其小说艺术进行一次深层次的鉴赏和观照。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时代特征探析
作者: 辛明玉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姻爱情   《聊斋志异》   进步思潮   女性形象  
描述: 受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出现了反映时代进步的积极因素,蒲松龄对女子个性、才情、品质诸多方面加以着重表现,体现了他在婚姻、爱情等问题上的进步思想。
关汉卿杂剧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冯晓琴   来源: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征   原因   女性形象   类型  
描述: 关汉卿是元杂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家。他的杂剧创作中众多的女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这些人物身上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关汉卿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境遇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孙犁与赵树理小说女性形象之比较
作者: 高虹   来源: 榆林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照视点   孙犁   赵树理   女性形象  
描述: 孙犁与赵树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迥然有别。前者散发着诗意之美 ,凝聚作家对人性美的崇敬 ;后者则显现着世俗之真 ,在凡俗生活中发掘人性悲剧。人物形象的不同与二位作家观照女性世界的不同视角有关。
< 1 2 3 4 ... 25 26 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