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的社会化
作者: 刘晓林   来源: 文学界(人文综合学术理论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关汉卿   女性形象  
描述: 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的社会化
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的社会化
作者: 刘晓林   来源: 文学界(人文综合学术理论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关汉卿   女性形象  
描述: 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的社会化
刚柔并济的婉约:阿赫玛托娃与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作者: 熊骄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婉约   女性形象   阿赫玛托娃  
描述: 李清照和阿赫玛托娃这两位中俄婉约词(诗)的代表人物,因为彼此在创作上相似的艺术特色以及生活背景跃入了大众的审美视野。她们相似但并不雷同,各自有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这些都表现在具体的文本中。两位女词(诗)人以她们卓越的文采和细腻的心思,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挑战男性在文学上的主导地位,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女性人物形象,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论许地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兼谈许地山人生观的转变
作者: 路文彬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观   女性形象   许地山   小说  
描述: 论文着重分析了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女儿心》和《春桃》四个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形象,透过这些人物之于命运的不同态度,可以明显洞察出作家人生观的清晰转变轨迹,即从消极遁世转向积极人世,从抛弃人生转向拯救人生,从由虚无走向充实,由梦与幻走向了血与火。论文试图借助许地山这种人生观的变化,去进一步考量一个作家的宗教信仰同其写作原则之间的微妙关联,以及如何从中作出抉择的伦理问题。
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以钱钟书小说女性形象为例
作者: 何炯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教学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描述: 在教学中,学习小说就要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是小说学习的重头戏,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习惯于用阶级的观点来评判一个人物,使人物形象标签化,使人物形象单调和缺乏生活感,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单一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独特的感受。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对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从生活的角度去看文学作品中的人,才能体现作品的育人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公正地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呢?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需要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具体来说,应从人物的社会身份、性格
走不出的“精神死角”: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统一性
作者: 叶雪梅   来源: 读写算(教研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女性形象   精神死角  
描述: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有一定的统一性:都被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的阴霾下,她们命运悲苦;对悲苦的命运、对残酷的社会,她们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反抗,但却又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不彻底,思想落后、保守甚至退缩,对封建传统和封建礼教无意识地认同,她们是悲哀的受害者,同时又是不自觉的忠实的维护者。她们至死也走不出这个“精神死角”。
从闺阁艳情到隐喻言志——文人词中的女性形象类析
作者: 盛伟华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类析   文人词   女性形象  
描述: 词本"艳科",多以女性作为创作的主要对象,或者描绘女性的容貌与心态,或者写男女的爱恨情愁、离思别怨。在由"伶工之词"发展到"士大夫之词"的过程中,文人士大夫不再局限于赏玩女容的俚俗艳情,在描写女性的狭小空间中渗进了人生、家国之慨,由"言情之艳词"发展到"隐喻言志的文人词",大大拓展了词的境界。
孤独者的悲剧,焦虑者的勇气: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存在主义书写
作者: 王娲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存在主义   白先勇   女性形象  
描述: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白先勇先生笔下的女性,大多逃不开这样的宿命.肉体的自我戕害、精神的枯萎死亡在她们身上彰显着生命的脆弱,她们的境遇不仅反映了败走台湾的遗老遗少们的心理情绪、文化乡愁和命运归途,也反映了人类生存的艰辛和与生俱来的悲剧命运.
命运的归宿于探求:浅议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赵宏亮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忠实   白鹿原   女性形象  
描述: 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白鹿原》一直在乡土社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对传统的乡土社会的缓慢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笔者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女性导演的“影”以载道:分析《我们俩》和《桃姐》中女性形象塑造
作者: 臧连荣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意义   马俪文   许鞍华   女性形象  
描述: 许鞍华和马俪文作为当前中国影坛最杰出的两位女性电影的导演。她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拍出了两部殊途同归的关于老年人的女性电影,“只为苍生说人话”,在这两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在平缓的影调背后渗透着作者导演的社会责任感。
< 1 2 3 ... 26 27 28 ... 87 88 8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