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王安忆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作者: 颜柯洁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施叔青   王安忆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对王安忆、施叔青作品进行精细研读,试图通过二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她们二入文学艺术的异同,从而分析张爱玲对王安忆、施叔青的影响,王安忆、施叔青对张爱玲艺术的传承与超越.
试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徐洁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女性形象  
描述: 李白在诗歌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个血肉鲜活的女性形象,表达了那个时代来自女性心灵深处的呼声与愿望,为人们理解那个时代及处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打开了一扇窗.
网络穿越小说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骆桂峰   廖桂湘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网络穿越小说   女性形象   类型  
描述: 论文从鲜明的女性意识,理想和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形象清新与情感至上的融合,价值观的功利性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穿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点,以期能更好地为研究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绿野仙踪》女性形象浅析
作者: 杨敬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绿野仙踪》   女性形象   性格特点  
描述: 《绿野仙踪》是清代一部集世情、历史、神魔的小说。小说塑造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为小说筑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小说中,女性只是作为一个陪衬,并不是主要的角色。这些作为配角的女性形象,写得有血有肉,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69 Sixtynine》中女性形象的根源性
作者: 申冬梅   来源: 安顺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根源性   《69   Sixtynine》   女性形象  
描述: 《69 Sixtynine》日本作家村上龙创作的一部风格独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几个性格各异的男性。但与几个男性主要人物相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个性却更加鲜明。这反映了作者村上龙对女性持有的一贯态度和对女性艺术形象的塑造特点。村上龙的大部分作品,对女性的认识主要来自年幼时的生活经历,并且他所描写的女性形象的特色都可以从《69 Sixtynine》中找到根源。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及意识
作者: 刘霜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钱钟书   方鸿渐   女性形象  
描述: 钱钟书先生通过“方鸿渐”的眼睛对这些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投射了较多的关注,让读者看到了面对婚姻的男性对女性形象有着怎样的理解和定位,女性的意识又有了怎样的改变。
李渔小说女性形象的美感特质
作者: 李志辉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渔小说   美感特质   女性形象  
描述: 李渔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新女性形象,这些新女性不仅具备一定的才华和智慧,而且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品格,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迷人的美,为世人展现出了令人称奇的风度美、才智美及人格美。
浅谈《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作者: 张增荣   刘迪   来源: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对封建礼教   《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描述: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的大多数女性形象,与他前代和后代一些同类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很不一样,她们大多不再是行动拘谨、矫揉造作、多愁善感的女子,而是相当热情奔放、开朗活泼、单纯善良、有智慧、有胆识、并富于同情心的人。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各具特色,如:反对封建势力压迫、凌辱,敢于复仇斗争的形象;反对封建礼教,执着地追求爱情幸福的形象;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荼害下被扭曲,奴化了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寄寓着蒲氏对女性的期望,体现出作家的审美理想和非同寻常的识见,开拓了女性的审美意蕴。
西南民族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庄严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南民族   民族电影   女性形象  
描述: 女性题材,一直是电影作品中的一大母体,女性在电影作品中的形象变化,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地位的变化。通过对西南民族电影中女性形象分析,其形象所揭示的社会内涵,追寻、探索女性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历史变迁上,表现的更为深刻。
温庭筠与韦庄词中的女性形象差异分析
作者: 虞芳芳   来源: 锦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韦词   温词   女性形象  
描述: 温庭筠、韦庄历来并称,相共为《花间词》集的领袖。他们的人生际遇、所受的思想熏陶以及各人的艺术才华、个性因素诸方面的不同造成他们词风的不同,也使其词中的女子 “浓抹”、“淡妆”各得其宜,广为后世效仿。本文通过分析他们词中女性形象的若干特点,并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
< 1 2 3 ... 12 13 14 ... 80 81 8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