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44 条
-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女性学基本理论建设
-
作者:
魏国英
康沛竹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女性学
-
描述: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中国女性学基本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思想,女性学揭示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状态及其发展规律。21世纪,中国女性学须创新;须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现实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探讨;须吸收和借鉴国外女性学,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学术成果。
-
发展女性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作者:
张明芸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教育
高等教育
女性学
-
描述:
文章通过对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意义的分析,阐述了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开展女性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总结该校女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及推进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
中国女性学的学位教育
-
作者:
陈方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位教育
课程设置
分支领域
女性学
-
描述:
本文梳理了中国大陆女性学和性别研究的11个分支领域的发展脉络,并基于详实的资料,阐述了32所大学和研究所的40多个硕士点和15个博士点上的女性学学位教育简况,试图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有志于深造和研究女性学的人士提供学科分支和学位教育的新视野。
-
女子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回顾
-
作者:
黄河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科制度
学科建制
女性学
学科建设
-
描述:
高校的女性学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女子院校的女性学建设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学科建制与学科内在规范的建立方面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学术合法化日益受到重视,从国家政策及教育机构的支持角度看,其社会合法化正逐步提高,系所、专业及学科的设立使得其行政合法化也有了实质的推进,但在政策投入力度、学理探讨、机制深化、学科课程设置以及跨校合作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
学术推进与范型新建──评《女性学概论》
-
作者:
杨俊蕾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科
女性学
女性
-
描述:
本文介绍了《女性学概论》一书的学术体系和结构,强调了此书对于推进女性学学科发展的意义。作者认为此书整合了其它学科的大量新知,吸收了西方先进理念,展示了此书在学科创新及范式建立方面的贡献。
-
女性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学科意义
-
作者:
叶文振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女性学
学科建设
-
描述:
文章在简单介绍国内学者对女性学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顾和评价女性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学科意义,揭示女性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
女性学学科方法论的本土化
-
作者:
彭体春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中国学
女性学
本土化
-
描述:
女性学学科的方法论应是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社会性别研究。美国学者借用阴阳理论,采用历史还原研究、社会性别关系研究、社会性别分层研究等研究范式研究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别问题,可以为中国女性学学科方法论的本土化提供启示。
-
女性学学科方法论的本土化——美国学者对明末清初社会性别研究的启示
-
作者:
彭体春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中国学
女性学
本土化
-
描述:
女性学学科的方法论应是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社会性别研究.美国学者借用阴阳理论,采用历史还原研究、社会性别关系研究、社会性别分层研究等研究范式研究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别问题,可以为中国女性学学科方法论的本土化提供启示.
-
女性学学科定位及理论发展
-
作者:
魏国英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定位
女性学
元问题
理论范畴
-
描述:
“女性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样存在”,“女性如何发展”,是女性学基本理论定位的四大支点自觉地实践活动着的女人,是女性学的元问题。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逐次展开对女性本质、特征、存在状态、观念、运动与未来发展等层面的探讨,构成女性学有机的理论范畴。
-
关于中国高校女性学教研问题的思考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学
女教传统
学科建设
女性主义
-
描述:
讨论中国女性学的教学与研究问题,不仅要把它置放在当下全球化的女性学教研风潮中,而且要把它置放在近百年来中国女性解放的特殊历程与话语环境中,尤其是要把它置放在古来有之的女教传统的因素中,才有可能更准确、更到位地认识并解决女性教研与学科建设、女教传统与女性现代化、女性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互动、行之有效的现代女性学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