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喜福会》人物映映自我主体身份的哥特式建构
作者: 黄铁蓉   来源: 文化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哥特   自我主体身份建构   《喜福会》  
描述: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女性哥特小说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特点。本文在女性哥特视域下解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女性人物“映映”,揭示女性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文化夹缝挤压下导致的压抑、隐忍、沉默、失语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了解映映这个典型的华裔女性从最初的压抑与隐忍到沉默失语的活人“幽灵”,至最终的“林间守候”这种哥特式的抗争,完成了她震撼人心的自我主体身份的构建。
英国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 张真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双重书写   女性哥特   英国女性文学   当代女性文学  
描述: 英国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去争取宣扬自我声音和展示自身形象的机会.本文试从英国早期的"女性哥特"文学体裁和"双重书写"的文学传统,以及当代多元共生的文学创作特征对英国女性文学研究进行综合阐述.
艾伦.莫尔斯与《文学女性》:回溯性视角
作者: 李保杰   来源: 外国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女性》   女性哥特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艾伦·莫尔斯  
描述: 艾伦·莫尔斯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她的《文学女性》对17世纪以来欧美女性文学进行全景式的梳理,成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她采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诠释哥特式小说,提出了"女性哥特"的概念,突出了女性书写的性别政治意义。尽管莫尔斯在《文学女性》中的研究方法也曾颇受诟病,但是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结合的方法从阶级和社会历史等角度对女性文学进行了多向度话语分析,这更加印证了莫尔斯对女性文学批评的贡献。
现代美国南方女作家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以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例
作者: 张晓平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伤心咖啡馆之歌》   女性哥特   叙事特征   美国南方  
描述: 女性哥特作品是女性主义意识与哥特小说传统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南方女性文学自成一体,更注重精神层面,哥特效应更具冲击力.《伤心咖啡馆之歌》呈现出典型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空间意象的闭锁象征父权社会对女性自由的践踏和束缚;叙事干预在文本中实现了女作家话语权的建构和延伸;小说结尾将个人困境和未来的茫然不可知投射到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自省和思考空间.
女性哥特视野下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中的女主人公——以简·爱和麦琪·塔里夫为例
作者: 王佳   王晓利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哥特   女性意识   反抗父权制  
描述: 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文学迅速发展,夏洛特·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简·爱》和《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典型的女性哥特小说。小说主人公简·爱和麦琪·塔里夫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她们打破常规勇敢自由地追求理想的生活,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渴望成为的新女性典范。在女性哥特这一视角下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了解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作家及广大女性对父权制社会的抗争以及女性作家在反抗过程中的矛盾意识。
雪莱·杰克逊《摸彩》中的女性哥特因素研究
作者: 馬丽丽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哥特   《摸彩》   雪莱·杰克逊  
描述: 雪莱•杰克逊是美国1940至1960年间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自1948年6月24日《摸彩》刊登于《纽约周刊》开始,这部小说就备受瞩目,它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最惊人最让人难以忘却的小说之一。然而,对于这部广为人知的,揭露人性黑暗、恐慌与冷漠的短篇小说却很少有人评论。本文将从女性哥特角度对这篇小说的女性人物描写,背景设置,象征手法和叙述方式进行解读。 短篇小说《摸彩》洋溢着女性哥特的风格。杰克逊对于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刻画,背景的描写,象征手法和叙述方式的运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角度。这些手法不仅深
从女性哥特解读麦卡勒斯作品的颠覆性
作者: 斯韩俊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哥特   怪异   颠覆   麦卡勒斯   边缘化  
描述: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南方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她着力表现人类的精神孤独,所以评论界普遍认为其作品是人类精神孤独状态的寓言,而相对忽视了作家对美国南方社会问题和南方文化的关注与批判。本文选取了麦卡勒斯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三部重要作品,即《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婚礼的成员》为研究对象,从女性哥特的视角来解读其作品对当时南方主流社会文化的挑战与批判。女性哥特是把女性主义和哥特手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其没有统一明晰的界定,所以在本文中
伊丽莎白·鲍恩战时短篇小说的女性哥特解读
作者: 李芳芳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诡异   女性哥特   伊丽莎白·鲍恩   战时短篇小说   男性中心主义  
描述: 伊丽莎白鲍恩是二十世纪一位杰出的英裔爱尔兰女作家,以战时小说著称。《魔鬼情人及其他短篇小说集》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描述了二战时期伦敦空袭的场景,反映了战争对女性所造成的灾难性创伤。近年来,学术界对鲍恩及其作品的关注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然而在国内外,鲜有专门针对鲍恩战时短篇小说而作的足本研究,至于从女性哥特视角出发对这些战时短篇小说进行的评论则更是寥寥。本文采用女性哥特视角来阐释鲍恩的五部战时短篇小说代表作,旨在揭示战争与男性给女性带来的双重心理伤害。本文由五部分组成:三个主体章节外加引言和结语。引言部
《爱》的女性哥特解读
作者: 薛海波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节   女性哥特   空间   人物   恐惧  
描述: 托妮·莫里森(1931-)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也是首位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是世界文坛上一颗格外璀璨的明珠,以她的作品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文学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托妮·莫里森思想深刻,她的作品彰显了她的种族身份和性别特征,在借助了种族与性别的同时又超越了它们,在两性和谐和文化融合的理想中促成黑人文化由边缘向主流位移。《爱》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九部长篇小说,成就了其写作生涯的巅峰,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期间的一个黑人海滨圣地的生活和爱情,讲述了一个黑
女性·他人·女性自我
作者: 李玲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镜像   女性哥特   女性意识   自我   他人  
描述: “女性哥特”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1976年——在《文学妇女》中,英国女性主义文论家艾伦·摩厄斯将“18世纪以来女性作家创作的哥特小说”定义为“女性哥特”。 身为女性就能创作出女性的文学吗?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看,女性哥特的定义应该修改为:女性作家创作的、表征了女性意识的哥特小说。 女性哥特对女性意识的表现有何特殊性? 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英国的女性哥特为例,借用拉康的他人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 观照女性哥特自身的发展,研究其文本层及创作层对女性意识的表现,认为:女性哥特表现了女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