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妇人》中缺少男性人物的写作特点评析
作者: 李巧玲   来源: 沈阳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妇人》   男性人物   奥尔科特   女性人物  
描述: 指出路易莎.梅.阿尔科特的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男主角,《小妇人》也是如此。她的这一艺术特点使她与那些和她同时代的作家风格截然不同。也正因为男性人物的缺少,使得《小妇人》中的女性人物为家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得不负担起各种责任。
女性的“本我”与男性的“超我”——论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
作者: 芮渝萍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我   超我   女性人物  
描述: 尤金·奥尼尔深受弗洛依德理论的影响 ,努力再现人物的内心欲望。同时 ,他的家庭经历和西方文学实践中的“厌女现象” ,作为一种西方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 ,也浸润于他的文学创作中。他以较多的笔墨刻画女性的“本我”和“自我” ;以较多的笔墨刻画男性的“自我”和“超我”。因此 ,奥剧中的女性人物普遍缺少男性人物那样的道德境界。
现代女性文本中各异其旨的两种女性神化现象探讨
作者: 周霜红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女性文本   神化   女性人物  
描述: "五四"以来的现代女性作家们以性别群体的代言人身份倾诉与言说她们的故事,表达对世界人生的感受,向世人展示了传统与现代交替中的中国女性复杂迂回的心理现实,并以独特的性别立场和审美意识在她们的文本中创造了各异其旨的两种女性神化形象。
玉碎.月缺.璧残
作者: 马凤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穆斯林的葬礼》   悲剧   女性人物  
描述: 霍达在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人生悲歌,爱情的悲歌、信仰的悲歌以及母爱的缺失,三曲悲歌纠结交织于三位主要女性人物。
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女勇士》的女权主义
作者: 赵翠平   来源: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女权主义   女勇士   女性人物  
描述: 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杰作,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挪用和改写,塑造了五位女性人物。这五个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向男权社会的挑战和报复。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两个女性人物的故事为例来分析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
唐人街单身汉社群的自我认同焦虑与“厌女情结”
作者: 谷晓   来源: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饮碗茶》   自我认同焦虑   厌女情结   女性人物  
描述: 美国华裔作家朱路易的小说《饮碗茶》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纽约唐人街单身汉社群的全景,但其中的女性人物却显得不够生动饱满,苍白无力。本文将利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三类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以揭示唐人街男性社群的自我认同焦虑与"厌女情结"的关联。
玉碎.月缺.璧残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青春帜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穆斯林的葬礼》   悲剧   女性人物  
描述: 霍达在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人生悲歌,爱情的悲歌、信仰的悲歌以及母爱的缺失,三曲悲歌纠结交织于三位主要女性人物。
浅谈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作者: 张红岩   来源: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尤金·奥尼尔   悲剧   女性人物  
描述: 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人物大都对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及幸福的生活抱有美的渴望 ,然而她们的命运却都注定具有悲剧色彩 ,面对悲剧她们失望、痛苦、迷茫、挣扎 ,最终甚至以扭曲的心态结束生命。研究、探讨这些女性悲剧人物的命运 ,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奥尼尔的悲剧美学和创作思想
伍尔芙的女性观和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赵红英   来源: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女性意识   意识流   女性人物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芙以意识流小说著称于世 ,通过探析伍尔芙女性观的成因 ,探讨了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分析表明弗吉尼亚的女性观只能是对女性平等地位要求的平和的呼唤和努力 ,而她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绝非女权主义者所推崇的反叛型女性
沉默声音的呐喊——威廉·福克纳作品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比较分析
作者: 龙宇飞   李德义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分析   福克纳   女性人物  
描述: 福克纳作品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比较分析,三位女性人物是《喧嚣与骚动》中的凯蒂·康普生(Caddy Compson)、《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本德仑(Addie Bundren)和《圣殿》中的坦普尔·德莱克(Temple Drake)。试图诠释福克纳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作家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境遇的深切的同情,体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
< 1 2 3 ... 18 19 20 ... 73 74 7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