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 】搜索到相关结果 25 条
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叙事学的不同研究方法:以小说《爱玛》的解读为例
作者:
张莉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男性话语权
女性话语权
女性权威
女性主义
描述:
出版于 1815 年 12 月的小说《爱玛》被文学界认定为简·奥斯丁的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被珍·哈特誉认为是简·奥斯丁创作力量和写作技法的巅峰之作。《爱玛》是奥斯丁由自然艺术家走向成熟艺术家的标志,她将心血和热情倾注于这部作品,使《爱玛》成为她一部艺术完美的作品。但是《爱玛》在出版之初受到了早期读者的冷遇,对于爱玛等不同于父权文学中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更是频遭质疑。简·奥斯丁似乎预见到这种结果,声称:“我将创造一个除了我自己,没人喜欢的女主人公”(Austen,1989:187)。长久以来,父权文化深深地植入
声音与自我: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盲刺客》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
作者:
吴颖慧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自由间接话语
声音
自由直接话语
《盲刺客》
描述:
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研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小说共有三个叙述层,本文主要关注最内层和最外层,探讨最内层叙述中女性爱人的声音以及最外层叙述者艾丽丝的声音,目的在于揭示声音这一叙述技巧在该小说女性的自我表达和颠覆男权传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苏珊·兰瑟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对“声音”的研究是本文的理论出发点。自由直接话语和自由间接话语的概念也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引言,为后面的分析做了铺垫。第二章第一节探讨女性爱人对该层男性叙述者的挑战,她抗议父权制传统将女性塑造成沉默的
Female History and Female Authority: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Reading of Possession
作者:
刘娟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自由间接引语
《占有》
叙述视角
拜厄特
叙述声音
描述:
A. S.拜厄特是当今英国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长篇小说《占有》一经出版就立刻被评论界一致公认为是拜厄特最成功的作品,且荣获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占有》一书涵盖了诗歌、书信、日记、神话等多种叙事体裁,跨越了远古时期,穿越维多利亚时代并绵延至当代社会,堪称一部举世无双的鸿篇巨著。在这部作品中,拜厄特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生存境况,表达了她对女性话题的深度关注。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女性主义叙事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珊·兰瑟和罗宾·沃霍
从《雨天的棉花糖》看毕飞宇的“女性叙事”
作者:
彭思扬
来源:
长江丛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哺乳期的女人》
雨天
棉花
毕飞宇
女性叙事
女性形象
《青衣》
描述:
毕飞宇的小说里,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从他的成名作《哺乳期的女人》到代表作《青衣》,以及标志他创作新高的《玉米》,再到展现特殊背景下苏北农民卑贱低微生活的《平原》,描写的表层都是女人的生活、女人的命运,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毕飞宇用冷静、细腻的笔触朴素地刻画出女人在荒诞的时代里,在荒唐的社会中,骨子里、身体里欲望的挣扎和人性的畸变。这种性别倾向性为毕飞宇的作品赢得了“女性叙事文学”的称号。
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下的《饥饿的女儿》
作者:
李培西
佘振华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受述者
叙述者
女性主义小说
菲勒斯中心主义
母亲
故事情节
饥饿
叙事声音
女性形象
描述:
在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中,“小说是一种死亡,它把生命变成一种命运,把记忆变成一种有用的行为,把延续变成一种有方向、有意义的时间。”的确,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记录的不仅仅是事件,更为重要的是记录一段历史时间。用这句话来观照自传体性质的《饥饿的女儿》更无疑是深刻的。女作家虹影出生于1962年的中国,对于那个时代有着特殊的记忆,在她的笔下,唯一属于自己的只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叙事。在“饥荒”的语境下,小说看似在表达作者个人的成长记忆,深层次下的则是个人与历史之间的隐秘关系。小说也只能是通过人物和行为去展示那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