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天使】搜索到相关结果 13 条
-
从《红字》中的女性形象看纳撒尼尔·霍桑
-
作者:
邓平平
来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厌女情结
妖女
女性形象
天使
-
描述:
《红字》是霍桑杰出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这一追求自由、个性解放,追求真正爱情的先驱女性形象。尽管女主人公在被塑造地如此完美,但作者骨子里是反女权的,男权价值体系在霍桑的作品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
蒙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双面性探析
-
作者:
张晶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恶魔
女人
天使
-
描述:
作为世纪末艺术家的蒙克,作品犹如一面镜子一样照射出了出画家忧郁的悲剧心理,还反映了欧洲同代人的精神危机。本文浅析其作品的特色之处:蒙克对女性的理解及表现。
-
被忽略了的的女性形象温克尔太太:再读《瑞普·凡·温克尔》
-
作者:
姬春娜
来源:
译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妖女
凡·温克尔太太
天使
女性主义
-
描述:
克尔的身上.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在人们脑中已经基本定型的故事女主人公“泼妇”的形象,然后从女性主义视角论证了温克太太是瑞普的受害者,是当时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最后提出我们应当为她鸣不平,还她一个真实的“天使”形象.
-
狄更斯笔下童话模式中的女性天使与魔鬼
-
作者:
延辉
来源:
时代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童话模式
魔鬼
天使
-
描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狄更斯笔下的三住女性人物,揭示这一独特的写作特点所具有的优势.这些天使和魔鬼的化身同时也彰显了童话模式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局限性.
-
狄更斯笔下童话模式中的女性天使与魔鬼
-
作者:
延辉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童话模式
魔鬼
天使
-
描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狄更斯笔下的三位女性人物,揭示这一独特的写作特点所具有的优势。这些天使和魔鬼的化身同时也彰显了童话模式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局限性。
-
狄更斯笔下童话模式中的女性天使与魔鬼
-
作者:
延辉
来源: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童话模式
魔鬼
天使
-
描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狄更斯笔下的三位女性人物,揭示这一独特的写作特点所具有的优势。这些天使和魔鬼的化身同时也彰显了童话模式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局限性。
-
从天使到魔鬼------以女性主义祖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
作者:
张方方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拉康
歇斯底里
阳具
天使
-
描述: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角从一个温顺纯洁的女性转变为一个谋杀情人的疯癫女人,其命运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两难境地:或屈从男性做“屋中的天使”,或反抗权威做叛逆的“魔鬼”。而在
-
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中天使与魔鬼的妇女形象
-
作者:
高俊利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瑟·密勒
妇女形象批评
推销员之死
魔鬼
天使
-
描述:
妇女形象批评家指出,传统文学作品中男性作家笔下的妇女形象往往呈两种极端形式:不是"天使"就是"魔鬼"。他们是以男性的臆造来认识和再现女性的形象,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妇女形象均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惧怕、压迫和不公。阿瑟·密勒在他的名剧《推销员之死》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正落入这一窠臼。
-
蒙克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双面性探析
-
作者:
张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蒙克
抑郁人生
恐惧
魔鬼
天使
-
描述:
被艺术史家称之为“世纪末”艺术家的蒙克,把内心的焦虑不安、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统统表现在其女性题材作品中,从而开创了以精神性为主要创作风格的道路。蒙克将自己所有的精神思想展现在绘画中——对生存的不安、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对爱情的迷恋和渴望、对具有妖女和圣女双重人格的女人的迷惑、对人的嫉妒和憎恨心理的审视,这使他的艺术有一种内心原始欲望与现实痛苦相交织而产生的疯狂,犹如长久压抑的人性突然火山爆发,熔岩喷涌而出,令观者的灵魂为之震憾。蒙克的艺术富于表现性精神气质、好思辨、善抽象,同时还继承了中古以来北欧象征主义
-
重塑华裔女性形象:美国华裔女剧作家林小琴戏剧《纸天使》
-
作者:
徐颖果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
移民经历
华人移民
加利福尼亚
女性角色
华人妇女
种族歧视
美国华裔
女性形象
天使
-
描述:
一般认为华人最初有规模地移民美国,是发生在19世纪中期。1849年,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了中国。1850年初,就有数百名华人动身来到加利福尼亚。在随后的几年里,又有数千华人陆续抵达。华人在美国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