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声音】搜索到相关结果 28 条
-
“白鹿原”上的女人们:析《白鹿原》的女性形象书写
-
作者:
蒋凯旋
来源: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言说
声音
女性形象
-
描述: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变迁的神奇史诗,也塑造了众多生活在男权宗法世界里的女性,她们与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白鹿原"。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视角来观照《白鹿原》的女性形象书写,分析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作家性别立场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
用沉默发声的他者:女性主义视野中的伊文·博兰诗歌浅析
-
作者:
张奕
皇甫卫华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沉默
爱尔兰女性
他者
声音
-
描述:
伊文·博兰是爱尔兰当代著名女诗人。出于对忽略或歪曲女性形象的爱尔兰文学传统的不认同,她致力于用自己的诗歌来重塑爱尔兰女性的形象。博兰通过描写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沉默的女性人物,还原了爱尔兰女性在历史和文学中的真实境遇,让爱尔兰女性——这一沉默的他者——用沉默发出了自己真实的声音。
-
谁是海伦:三位诗人笔下的海伦形象探析
-
作者:
邢军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伦
形象
凝视
声音
-
描述:
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女海伦一直是西方众多作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在男权话语主导的漫长文学史中,她一直是被崇拜或被指责的对象。海伦作为女性的形象与声音一直模糊不清。随着女性作家创作的崛起,海伦形象开始被重新解读与重塑。爱伦·坡、H.D.与阿特伍德三位诗人笔下不同的海伦形象成为女性沉默与觉醒历史的书写再现。
-
声音 镜子 女人——玛格丽特·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李渝凤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格丽特·劳伦斯
镜子
声音
女性
-
描述: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马那瓦卡系列小说中 ,运用独特的女性写作方式 ,刻画出一群执著探求存在意义及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 ,并以此来挑战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文学传统。凸现了劳伦斯为阐述女性在父权制的话语中“言说生命真相”而作出的抗争所采取的写作策略
-
从沉默到话语
-
作者:
乔梦梦
徐江斐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策略
《紫色》
《他们眼望上苍》
声音
-
描述:
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在叙事策略上有很多相似性:都运用了南美方言,黑人文化活动以及多角度的叙事策略。两者都剖析了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发现自我的心路历程。这两部作品的女主角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都是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
-
隐忍与抗争——解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的声音
-
作者:
佘艺玲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声音
黑人女性
《所罗门之歌》
-
描述:
《所罗门之歌》在塑造男性主人公的同时,也刻画了一组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黑人女性形象。莫里森透析她们的声音,描写她们在男权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压抑和愤懑、隐忍与抗争,让读者看到黑人妇女为改变生活和命运而作的种种努力。
-
谁是海伦
-
作者:
邢军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伦
形象
凝视
声音
-
描述:
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女海伦一直是西方众多作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在男权话语主导的漫长文学史中,她一直是被崇拜或被指责的对象。海伦作为女性的“形象”与“声音”一直模糊不清。随着女性作家创作的崛起,海伦形象开始
-
西方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研究
-
作者:
李磊
来源:
新疆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
叙事理论
声音
女性主义
-
描述:
西方女性主义叙事理论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部分,它在对女性写作、女性话语、女性传统等问题的探讨和实践的基础上,颠覆男性文本权威,争取女性话语权,建构女性权威。普遍的性别意识是其根本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性主义叙事理论是政治性的女权主义运动的扩展和延伸。女权主义关注的是女性在政治、历史中的社会地位,女性主义叙事理论更多的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重新解读被湮没的女性作品,重建女性写作的主体地位,研究使用何种叙事策略使女性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本文对西方女性主义叙事理论从初期颠覆性阅读与女性形象批判,到逐渐建立并
-
双重他者的声音
-
作者:
张奕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文·博兰
双重他者
声音
爱尔兰妇女
-
描述:
伊文·博兰是爱尔兰当代著名诗人,她的诗歌作品着眼于描写爱尔兰普通女性的生活和经历。四十多年来,她出版了十多部诗集和多部散文、译著,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一个有别于爱尔兰传统文学所构建的女性世界,得到了文学界的日益关注。学术领域对于博兰及其诗歌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其中,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是其中的两个关键性理论;此外她对于神话和传说的重述以及对于平凡琐事的关注,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理论或领域,而是围绕“他者”这一核心概念,致力于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这一角度来阐释如下问题:博兰是怎样在自己的诗歌作品
-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性别的声音
-
作者:
边玉珍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声音
女性主义
性别
-
描述:
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在世界诗坛已饮誉30余年之久。她毕生创作了1775首诗歌。她的文学天赋就在于她虽然生活在自己的那个时代,但是她却能够预测思想动态与诗歌主题。她被公认为美国现代诗歌创始人之一。她是一位前现代主义诗人,更是一位有勇气与叛逆精神的女性。她所独创的那种支离破碎、多元和意象主义的特征近来被界定为现代主义诗略。她隐晦的诗风、模棱两可的标点和大小写,变化的谴辞以及诗作的多版本性导致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解读。读者为之迷惑,为之惊叹,为之欣喜。这些相左的解读吸引了各国学者的目光,包括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