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作者】搜索到相关结果 61 条
-
悲情中的执著守望——解读川端康成《雪国》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刘聪颖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叶子
雪国
作者
艺妓
执著
女性形象
岛村
小说
心灵
川端康成
-
描述:
川端康成的《雪国》倾注了作家对生的执著,对爱的苦恋,是一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缠绵悱恻的歌,特别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者美的理想。
-
《水浒传》中被扼杀和丑化的女性们:谈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女性形象
-
作者:
魏超
来源:
语文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浒传
作者
甲天下
阎婆惜
水浒英雄
幸福
潘金莲
女性形象
行为
宋江
-
描述:
水浒英雄甲天下,作者在对男性英雄替天行道的行为大加颂扬的时候,也穿插描写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本文分析一下《水浒传》中所刻画的被梁山好汉杀死的潘金莲、潘
-
试论《石点头》的女性形象及妇女观
-
作者:
黄杏枝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民审美意识
作者
封建社会
小说集
拟话本
人文思潮
女性形象
妇女观
愚昧落后
石点头
-
描述:
《石点头》是继三言、二拍之后的一部颇具艺术成就的拟话本小说集。以本书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作者独特的妇女观,并以此反观当时的人文思潮和市民审美意识。这对全面了解明末的社会状况和当时知识分子的复杂思想有所裨益。
-
小说《西游记》中三种典型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探讨
-
作者:
凌茜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追求爱情
文化意义
作者
西游记
神魔小说
吴承恩
明代中后期
女儿国
取经故事
女性形象
-
描述:
《西游记》是明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它虽然是一个取经故事,但作者在设定取经途中的八十一难中,几乎每一难都有女性出现,她们有的是人,如女儿国国王,有的是妖怪,如白骨精等等。这些女性看似男性取经路上的陪衬,但与同时期其他小
-
《飘》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反叛意识探析
-
作者:
王京华
韩红梅
葛永庆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南北战争
探析
爱情生活
精神世界
作者
妇女
性格
反叛意识
旧道德
女性形象
-
描述:
美国小说《飘》作者马格丽泰·密西尔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报社编辑,平生只写下这一部文学作品。但是,它却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一天的销售量曾达五万册,不到半年其销售量就突破了一百万,并创下一年销售二百万册的记录。作者凭借高超的叙事才能,将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几十年的若干个家族兴衰事
-
茅盾小说中时代女性形象的衍化及其功能分析
-
作者:
彭晓丰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结构
作者
近代小说
三角结构
类形象
女子
茅盾小说
新女性
时代女性
女性形象
-
描述:
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从精神联系看可以上溯到近代小说中开始出现的洋化的摩登女子,当时她们也被称为“新女性”。这类形象开始并非作为“新生事物”予以正面表现,她们更多地是服从于作家刻划人物之外的需要,即让她们充任某种代码,进而成为叙述结构中的一个方面而起作用。也许正是基于这种选择,典型的三角
-
评《梦花树》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胡明晓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树
童心
作者
交往
大学生活
青春期
小说主人公
长篇小说
幸福
女性形象
-
描述:
梦花树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爱它,它便会赐给你想要的幸福。楚唐的长篇小说《梦花树》是一幅美丽的鄂西风情画卷,向人们显示着勃勃生机。然而花
-
解读契诃夫作品中的女性观
-
作者:
刘芳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俄国
作者
生活中
女性观
契诃夫
男权意识
作品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短篇小说
-
描述:
都非常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契诃夫的小说大多都是从平凡的生活中取材,作品中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但是却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在作者创作的20多年时间里,他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女性的塑造就是一个非常
-
《飘》中的女性与婚姻
-
作者:
郭开文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情生活
女主人公
贵族文化
作者
传统美德
女性形象
战争
斯佳丽
美国内战
价值观
-
描述:
历史转型时期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新旧价值观的不同反应。作者通过对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爱情生活、战争生活和家庭
-
侧面描写在《陌上桑》中的艺术效果
-
作者:
唐燕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汉时期
女主人公
作者
艺术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
读者
侧面描写
陌上桑
女性形象
罗敷
-
描述:
《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现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在这篇作品中,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文之所以产生这么大影响,深受群众喜欢,笔者认为除了作品内容本身外,在写作手法上的侧面描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