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乡村女性的自我言说——论孙惠芬小说中全新的女性主义色彩
作者: 张敏   来源: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村女性   孙惠芬   女性文学  
描述: 东北女作家孙惠芬近年来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创作势头,评论界对她的小说常从“乡土文化”的角度进行阐释,文章认为:其小说更多地体现了全新的女性主义色彩,对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突破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精英化倾向,关注新时代的乡村女性;打破男女对立思维,呼唤和谐相处的两性观念;亮出“做好女人”的旗帜,寻找维系生命力的永恒品质。而这些正是与愈来愈具有宽广胸怀和容纳能力的女性文学对话。
现实一种:商业化时代的乡村女性
作者: 石万鹏   来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村女性   商业化   女性文学  
描述: 当下女性文学存在着亲近都市疏离乡村的写作倾向,作为尚欠缺言说能力的乡村女性,成为女性文学中的缺席者,她们的现实生存和文化困境被普遍忽略了。铁凝、方方、严歌苓的有关商业化时代中乡村女性命运的小说,弥补了这种缺席与忽略,既拓展了女性写作的叙事空间,又揭示了作为现代化的表征———商业化所隐藏的男权中心的本质,以及对乡村女性的压榨。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女性形象
作者: 范良虹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女性   城市化   悬疑  
描述: 中国是个拥有着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历史进程中,城市和乡村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纠葛逐渐成为时代关注的命题。女性,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符号,在这两种文化长期对峙的跌宕起伏中,从独特角度叙述出城乡冲突中的人类真实的生存境遇。本文主要以毕飞宇的《玉米》三部曲和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为讨论的主要对象,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并在回顾现代文学中的同类形象的基础上,对城乡冲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当下文学塑造城市化中乡村女性形象的特点。全文主要以三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以毕飞宇的小说《玉
迟子建笔下的乡村女性世界
作者: 张香梅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困境   乡村女性   女性史诗   迟子建小说  
描述: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作家和乡土疏离,把目光投向繁华喧嚣的都市,书写都市职业女性,来自白山黑水间的女作家迟子建却把深情的目光投向了被都市大潮遗忘的乡村,一如既往的描写生活在偏远乡村一隅的卑微如草芥般的广大乡村女性,写出了她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及在情感世界里的辗转挣扎。纵观迟子建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对女性生活的书写迟子建并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占据了很大分量,几乎每一篇作品都在有意识的书写女性生活状态和女性经验。她的作品可以说是女性史诗式的描述。或许有人认为迟子建小说中的乡村女性过于陈旧,女性
“她”的自塑:论孙惠芬小说中的乡村女性书写
作者: 张敏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女性   孙惠芬   小说创作   女性文学  
描述: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存在着精英化的倾向——很多女作家都以描写现代城市女性经验见长,却对当下乡村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缺乏人文关怀。60年代出生的东北女作家孙惠芬比较特殊,她自创作以来就执著而持久地凝视着乡土,并集中地将自己对乡民的审美观照投注到女
呼唤乡村女性的春天:评萧红小说
作者: 杨雪飞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批判   乡村女性   萧红小说   女性文学  
描述: 呼唤乡村女性的春天:评萧红小说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一瞥
作者: 蒋玲凤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   乡村女性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   流变   都市女性  
描述: 乡村女性作为20世纪乡土小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遵从者,但是在新思想、新潮流的影响下,她们一步一步地从封建礼教中挣脱出来。然而,相比于同时期的都市女性,这群来自底层的女性身上显然少了些许自觉性,她们是逐步地"被解放"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乡村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呈现出从未有的复杂多元,进而呈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乡村女性已然是血肉丰满的形象。
“她”的自塑-论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方方、迟子建笔下的乡村女性
作者: 张敏   来源: 平原大学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村女性   王安忆   方方   女性文学   迟子建  
描述: 本文從20世紀女性文學的誤區入手,通過與男作家筆下的鄉村女性作比較,論述了新世紀以來王安憶、方方、遲子建三位女作家描寫鄉村女性的作品。她們同時對當代底層婦女“苦難”命運進行書寫,表現了鄉村女性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性格、心靈及命運的嬗變。王安憶從存在主義的哲學層次,表現鄉村女性對自我命運選擇的自覺;方方從身體倫理學的角度,反映出鄉村女性反抗的自覺;而遲子建則從審美倫理學的角度,提升底層人民的精神生活,表現出底層婦女審美的自覺。由此論述這些作品對女性文學發展的意義。
五四时代到1940年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中乡村女性形象的嬗变
作者: 邵永杰   来源: 新疆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雄化   乡村女性   历史语境   人的发现   现代女作家  
描述: 五四时期勃兴的女性解放思潮给现代女作家提供了一个创作平台,她们进行的小说创作成为现代文学领域的一个亮点。从五四年代到1940年代,女作家小说中描写了很多乡村女性形象,表现了她们不同的命运。这种自觉地描绘与书写,既反映了现代文明与旧伦理碰撞下乡村女性的不同命运,又潜藏着创作者对这一时期历史还原的自觉,并最终指向中国女性从“人”的发现到女性“雄化”追求的嬗变。本文以中国现代女作家小说中的乡村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从五四时代到1940年代女作家追求从“人”的发现到女性“雄化”的嬗变。在正文的写作中,首先分析
中国当代乡村女性生存境况的艺术写照——谈孙惠芬小说
作者: 马玉梅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女性   生存境况   孙惠芬   人文精神   审美价值  
描述: 孙惠芬从80年代开始从事乡土书写,坚守至今,她用温婉而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代代生活在辽南大地的乡村女性,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这批辽南乡村女性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嬗变历程,在乡土文学日益凋敝的今天,为乡土文学添上生动的一笔。本文以孙惠芬笔下的几代乡村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对小说中乡村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梳理归类,探究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并对孙惠芬创作审美分析,进一步探讨孙惠芬创作这批乡村女性的文学文化价值与写作缺陷。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第一、梳理归类孙惠芬笔下乡村女性的生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