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个体与伦理视角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论曹七巧的泪与三仙姑的羞
作者: 许俊莹   来源: 唐都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体   曹七巧   伦理   三仙姑  
描述: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具有很多共性。她们都情欲旺盛,却都遭遇了不幸的婚姻,感情受到压抑,以至于性格扭曲,做出了种种不合常理的事情。不同的是,张爱玲在描写曹七巧种种“恶”的同时,还描写了她独自一人时的垂泪,而赵树理只看到了三仙姑的“恶”以及在这“恶”的背后三仙姑的脸红。可以说,张爱玲对曹七巧流泪的描写,说明作者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赵树理对三仙姑脸红的描写,只能说明赵树理对三仙姑仅是远远围观,尚未进入三仙姑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三仙姑的塑造反映了赵树理伦理本位的中国传统思想
从《金瓶梅》看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作者: 朱珂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体   金钱   《金瓶梅》   生命价值  
描述: 《金瓶梅》是产生于明代后期的世情小说,她展现出了晚明时期人们价值观的一些显著变化.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对金钱的狂热崇拜和疯狂追求,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大胆追求婚姻自主和美满婚姻生活的女性形象,这些颠覆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巨大转变,和社会的发展和新思潮的涌动密切相关.
女性身体解放与“人”的关注:论20世纪前40年之月份牌广告画
作者: 吴思婷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体   身体解放   月份牌   女性   现代化  
描述: 19世纪下半叶始,上海步入了经济腾飞、思想解放的发展轨道,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享有“东方巴黎”之美誉的国际化商业大都会。在现代化、商业化大潮中,月份牌广告画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商业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女性形象是月份牌广告画最主要的题材,女性解放问题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主题之一。本文以20世纪前40年月份牌画中千娇百媚的女性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图像分析与历史分析相联系、个案分析与理论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试图突破前人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中国城市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女性身体解放问题,透视月份牌广告画所
理性牢笼下的生存:重读《到十九号房》
作者: 曹爱仙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体   生存困境   存在主义   另一“十九号房”   理性  
描述: 《到十九号房》被誉为最优秀的英语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多丽丝·莱辛也很青睐它,她说这是一个关于富人阶层对生活产生无聊和空虚的故事。传统的故事情节和内容真实地道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一“人为什么活着?”,而这正是存在主义最关心的问题。存在主义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情感、主体性、自由选择和行动的能力等主题。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主人公苏珊和马修的生存意识和处境,透过他们的悲剧,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中产阶级的生存困惑和迷茫。文中先通过分析苏珊自我主体性的散失,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无法超越自我这三个方面来探索她的生存
包法利夫人的生存“越境”与现代人的自我救赎
作者: 胡云菁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体   生存“越境”   现代社会   包法利夫人   小说《包法利夫人》   自我救赎  
描述: 的平庸和空虚,最终成为一个肉体堕落而精神依然执著于生活幻梦的女性形象。对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的评价历来莫衷一是。现代批评界有观点认为,爱玛就是一个十足的淫妇;但传统批评普遍认为,爱玛这一悲剧是社会悲剧。本文则倾向于她是个人的悲剧,应该从爱玛的生存"越境"来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自我救赎的问题。
影像重塑
作者: 杨小军   来源: 中国摄影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体   照相机   社会人群   艺术家   影像合成   艺术领域   摄像机   视觉规律   女性形象   视觉特征  
描述: 在视觉艺术领域,有多名艺术家和摄影师尝试通过影像并置或是重叠的方式来重塑某种社会人群的影像或是某种特殊背景中的社会人群的影像,以此完成对于其身份的认知并呈现其视觉规律。艺术家们要么是通过照相机或是摄像机对特定时间和空间内活动的人群进行规律性的采样拍摄,然后按照艺术家所预先设定的影像识别和重塑方法,对于影像中具有特定视觉特征的拍摄对象进行识别、遴选和重塑,最后再按照艺术家最初设定的最终影像呈现方式,也就是最终影像视觉特征的呈现方式将遴选出的拍摄对象的影像在画面中进行组合和陈列。经由这种组合和陈列,影像的视觉
浅谈刘兰芝的追求
作者: 李丹丹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要层次理论   个体   和谐美   孔雀东南飞   古代女子   尊敬   刘兰芝   幸福   掌权者   家庭  
描述: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故事女主人公刘兰芝更像一块美玉,在我国文学史上绽放着独有的光彩。 一直以来,我们只关注到刘兰芝是一个勤劳、美丽、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却很少有人静心想一想刘兰芝的悲剧命运跟她的需要有什么必然联系,换句话说,刘兰芝到底需要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运用马斯洛的需要结构理论去探寻一下刘兰芝的追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