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灵香派
作者: 暂无 来源: 党员生活(湖北)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生活   生活方式   新女性形象   个人  
描述: 美丽优雅、灵魂有香气的新女性形象,简称为灵香派。在灵香派眼里,“女人.天生就是一道风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由王琦瑶的悲剧命运所想到的
作者: 成明静   刘勤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间   个人   人类  
描述: 王安忆的《长恨歌》里成功地塑造了王琦瑶这一悲剧女性的形象,但掩卷沉思,这部小说在成功勾画出了王琦瑶的悲剧命运之外,更揭示了个人在无情流逝而又具有永恒意义的时间面前的渺小、无奈、孤独与绝望,因此这不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更是一出全人类共同的悲剧。
时代、个人与主体价值的艰难选择
作者: 鞠新泉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矛盾性”   个人   主体价值  
描述: 现代社会的疏离,茅盾小说中最终出现了现代伦理外的“孤独的精神个人”。《蚀》中的“时代女性”形象与《子夜》中吴荪甫的
于蓝:画梅十分勤 吃饭七分饱
作者: 吕隽   来源: 养生保健指南(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健知识   养生犯法   饮食健康   于蓝   个人  
描述: 《革命家庭》里的东方式革命母亲、《烈火中永生》中坚贞不屈的女共产党员江姐……于蓝曾在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刚烈不屈的女性形象。如今,于蓝虽年过九旬,但仍精神矍铄,豪情不减当年。
《平家物语》的女性形象
作者: 赵微微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良妇   个人   女性地位   情妇  
描述: 和意义。得出结论如下:《平家物语》中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可用“个人的情妇”来概括,而《三国演义》的女性形象总体特征为“
以女性为“精神依托”的谷崎润一郎文学―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的升华
作者: 刘芽南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谷崎文学   救济   国家   个人   女性  
描述: 日本耽美主义大家谷崎润一郎,五十五年不懈笔耕,构建起华丽而丰饶的文学世界。推荐他为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者的三岛由纪夫,在推荐书中大力称赞他是“以最高水准成功地将日本古典文学和西洋现代文学完美融为一体的作家。”1964年,他成为首位当选为全美艺术院?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名誉会员的日本人。但是,与海外的好评形成鲜明对照,日本国内对谷崎才能及其创作的评价并不高。整体而言,进入现代以后,从各个层面、方面对谷崎及其文学的研究呈增加趋势,且渐获较高评价。在中国,虽然也呈增多趋势,但仍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谷崎文学研究
从《女子世界》看晚清女性的身份建构
作者: 邱利平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子世界》月刊   国家   身份   个人   女性  
描述: 创刊于 1904年的《女子世界》,是一个处于救亡图存时代语境下的产物,它以其激烈的言辞主张男女平等,抨击封建礼教,鼓吹政治革命与家庭革命并举,为塑造能宜家救国的新女性形象积极地建言献策,成为辛亥时期影响最大的女子报刊之一。本文就以《女子世界》为研究对象,首先是探究《女子世界》所处的时代语境,主要是以西方女权学说的兴起及其“本土化”作为观照角度。此外,还通过《女子世界》的创办情况,其编者、作者和读者,编辑、出版与发行的相关考证来探讨其自身的影响与话语环境的营造,这也是对期刊基本物质性概貌的梳理。其次是考察《
‘我们是男旦角兒’——一门艺术的时代兴衰史
作者: 王璟   彭治国   王同   吴昱含   姜萌   来源: 优品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旦角   中华世纪坛   现场观众   黄金时代   兴衰史   艺术   个人   女性形象  
描述: 阁、“尚派”传人牟元笛、“程派”,传人杨磊、“荀派”传人尹俊齐聚中华世纪坛,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各自流派的精彩唱段。在聊到自己所热爱并从事的这门行业时,四人表达出了惊人的一致性:每个人都经历过从失落到平和
《妇女杂志》(1920-1925)的“新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金润秀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   传统   个人   新女性   女性解放   家庭   女性形象   现代  
描述: 本文试图通过《妇女杂志》(1920-1925)来重新探讨“五四”时期“新女性形象”具有的多层意义。“新女性”的形象不是单一、固定的。“新女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一个确定的内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它有着不同的阐述。有时它被当作女性的最高标准,有时则与奢侈、消费、淫荡连在一起。为了了解浮出历史地表的中国“新女性”,我们需要专门探讨“新女性”的言论空间。《妇女杂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新女性”提供了充足的研究资料和内容。本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及结语组成。绪论部分首先阐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