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红牡丹》】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女性同情”背后的“男性本位”:林语堂小说“双姝”模式透析
-
作者:
陈千里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京华烟云》
《红牡丹》
《赖柏英》
“双姝”模式
-
描述:
"双姝"模式贯穿林语堂多部小说,具有塑造女性形象、建构情节的重要功能,也是解读作家心理的重要线索,与深蕴林氏思想中的理想/务实、性灵/世俗等对应范畴实为同构关系。从《京华烟云》、《红牡丹》到《赖柏英》,"双姝"模式的演变显示了叙事者"白日梦"的升级,同时反差日趋显豁的是现实中更加务实的选择。林语堂的"双姝"模式既源自文学史的传统,又与个人情感经历密切相关。双姝对峙中"理想"一极的女性想象延续了名士"言志"的传统,成为作家文化人格的艺术性表白,也是对于自身现实生活之缺憾的别样修补。"双姝"书写显示了作家"女
-
论《安娜.卡列尼娜》与《红牡丹》的异同
-
作者:
曲丽涵
来源: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红牡丹》
《安娜.卡列尼娜》
-
描述:
古今中外,以女性为中心的小说比比皆是。无论褒贬,女性视角的小说的形成与发展都标志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经典大作,成书于1877年。《红牡丹》的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林语堂,成书于清末民初。两本书分别刻画了两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其形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两书对女性事迹的情节安排也均透漏出女性解放的思想和对女权的呼唤。除去相同之处,两书在写作手法、语言斟酌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