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十七年”长影农村婚恋出位女性形象
作者: 郝蕊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恋革命化   “十七年”电影   新女性   深层原因  
描述: “十七年”是闭合性较强的文艺创作时期,因而影像所承载的时代印迹鲜明又独树一帜,长影在电影中塑造的农村女性形象俨然“新女性”的代表。本文重点从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观念流变等找到此类女性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对当时社会广大妇女的影响,并证明这种婚恋观是仅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存在。
迷失的女性意识:论“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文丽君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半边天”   “十七年”电影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描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到1966年文革前的这17年间,是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自觉而全身心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大潮中的年代。在那种特定文化背景中,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及时、有效而准确地呈现并表述了女性在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政治的诉求。本文试从对女性半边天的内涵解析和女性意识来论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是革命意识形态的剩余物:“十七年电影”底层女性的群体特点
作者: 曲春景   张霁月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十七年”电影   革命话语   女性形象  
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配合主流政治,用革命话语对传统故事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征用与改造,特别是借用底层妇女的形象,以建构个人对阶级的归属及对政党的服从关系,用现代革命话语完成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替换。这类影片虽然集中塑造了女性角色,但仍然是一套男权话语的言说机制;无产阶级革命话语对女性意识具有内在的排斥性。"女性"承担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但却没有对女性自身的言说,只是阶级符号而非性别代表。新中国"十七年"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电影。
迷失的女性意识——谈“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呈现模式
作者: 蔡萍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十七年”电影   女性意识  
描述: "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伴随着构建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宏大主题进行的,主流叙事一直试图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溶入感性的、个人化的历史无意识中,于是女性形象的出现无疑也是政治化的、群体化的象征,用以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叙事动机。女性形象多以被共产党拯救的灰姑娘、走向战场像男人那样战斗的花木兰、传统、温良、博爱的地母和妖精似的潘多拉的模式出现。她们的形象既是觉醒的、被解放的妇女的代表,也是迷失在男权社会的阴影里没有自我表达权的证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