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论坛第四部分 圆桌会议 女性研究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跨学科视野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Washingtonuniversity USA,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美国华盛顿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详细分为四个部分4 topics1----Host/hostess:Dr.ProfessorShen Haimei沈海梅博士教授
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
作者: 唐毅   来源: 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形象   汉画像石   女性  
描述: 在中国美术史上,汉代绘画雕刻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承前启后的转折,而其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就是画像石。汉画像石气势恢宏,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汉画像石集文学、历史、绘画、雕刻、书法等各种艺术手段于一身,有着强烈的艺术特点。尤其汉画像石表现出的贯穿始终的汉代人的进取精神和雄浑气魄是其他艺术作品所不能企及的。现存世的汉画像石题材非常丰富,常见的有伏羲女娲、神仙羽人、昆仑仙境、车马出行、男耕女织、宴乐会饮、乐舞百戏等等,无一不反映出汉代人对现世的强烈眷恋和对来世的美好憧憬。其中人物是
从“灶神之妻”到“莫愁夫人”的完美蜕变——《灶神之妻》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张建东   来源: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五卷)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蜕变   灶神之妻   女性主义   抗争  
描述: 《灶神之妻》是谭恩美继《喜福会》后的又一力作。小说以中国关于灶神的神话故事中的灶神娘娘的意象来映射主人公薇妮在男权社会中沉默、失声的女性形象,而她在觉醒之后展开了艰苦的抗争,并实现了人格的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幸福,同时也将代表男权的"灶神"驱逐出被中国千家万户敬仰、膜拜的神龛,取而代之的是纯洁善良的"莫愁娘子"。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和解读母亲如何在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和男权社会的束缚中实现沉默
女性研究论文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以2010年中国心理学主流期刊为例
作者: 许瑾宏   来源: 第二届全国性别心理学征文活动暨第二届全国性别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自中国在第四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上承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后,女性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心理学界亦是如此。心理学主流期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水平,其刊登的论文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航作用。本文通过对2010年出版的《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
中日女性文学作品中承载的社会功能之比较——以《小姐你早》与《乐谱帐》的景物描写为中心
作者: 花超   来源: 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相关背景 、 中国与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文化上的相互渗透是多层面的,在文学形象的塑造上既存在着 相似之处,也有着 不少差异 。20世纪后半叶,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东方女性的生存提供了优厚
现代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生产--对《中国妇女》杂志(1990-2007年)的内容分析
作者: 何双秋   来源: 2009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传播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现代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生产--对《中国妇女》杂志(1990-2007年)的内容分析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女性研究
作者: 娜拉   董琳   来源: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女性研究
丁玲·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在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作者: 陈漱渝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参加这次盛会,对于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虽然有幸跟丁老有过短暂的接触,也写过关于她的回忆和几篇研究文章,但对她的作品的确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所以参加这次研讨会,对我来说是一次补课。这次会议的两个中心议题~①确定得很好,很有深入讨论的意义。估计会有分歧意见,彼此见仁见智。这也正是这两个题目出得
同一种声音,不同的叙述形态:“中国女性文学史”批评
作者: 王春荣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文学史观念的多元化和叙述视角的多样化标志着文学史批评话语的确立与发展。女性文学史著以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跻身文学史史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进一步证明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变革及多元叙事的可能性,也证明了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细化和深化;它打破了男权中心话语霸权对文学史话语权力的垄断,敞开了人为的历史遮蔽,亮出了
论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独立人格
作者: 周淑蓉   来源: 新气象 新开拓——第十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关于人格,长期以来争议颇多。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它,其内涵便有所不同。伦理学认为,人格指人的道德修养;人类学认为,人格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在生命和思维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身份、地位和资格;法学认为,人格是人所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尊严和自由权利;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指人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特征的总和。《现代
< 1 2 3 ... 40 41 42 ... 54 55 5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