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8460 条
-
中期谷崎文学的变化和统一
-
作者:
付丹丹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在日本文坛上,谷崎润一郎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对于谷崎文学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而且其褒贬毁誉的激烈程度真可谓前所未有。其中,对于谷崎文学是否具有思想性的争议最多。此外,关于谷崎润一郎的创作时期也有很多种分法。而对于谷崎文学的转折点及作家的艺术本质也有很多种说法。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谷崎润一郎的三篇作品——《痴人之爱》《?》《春琴抄》来论证这段时期,即谷崎润一郎移居关西之后,大约从1924年到1945年之间这段时期,文学创作的变化发展和统一。本文试图从两个角度分析这三篇作品。一、嗜虐性文学及其女性
-
析华裔文学中华人形象之变迁
-
作者:
孙冬苗
来源:
人民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刻板形象
华裔文学
华人形象
-
描述:
话语还制造出一系列的刻板形象对华裔进行歪曲再现,如狡猾的赌徒“异教徒中国佬”阿辛、邪恶残忍的撒旦式人物傅满洲以及女
-
试论我国广告传播的负面效应
-
作者:
杨青
来源:
广西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告
广告传播
负面效应
-
描述:
广告在当今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经济整体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但广告传播是具有二重功能的传播活动,我国广告传播也具有一定负面效应。广告所传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文以心理学、大众文化、传播学、广告学为理论,试对广告传播的负面效应进行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剖析。文章首先归纳了广告传播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如传播虚假信息,污染环境;消解文化,助长模仿抄袭;宣扬物质至上和拜金主义;损害女性形象等等,接着从多视角对为何产生这些负面影响进
-
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两性关系的困惑
-
作者:
李静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两性关系
女性形象
精神危机
-
描述:
索尔·贝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曾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及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种奖项,被誉为继海明威和威廉·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当代美国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长篇小说,至今已出版了包括《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赫索格》(1964),及《洪堡的礼物》(1975)在内的9部长篇小说,还有3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剧本和4部其他著作。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为贝娄的晚期佳作,集中体现了贝娄本人对当代社会婚姻,爱情的思考。这部作品在表现男女关系及婚姻恋爱主题方面极具有代表性,本论文
-
论无名氏小说的诗化品格
-
作者:
温凤霞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风格
无名氏激情小说
诗化品格
-
描述:
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文坛上,无名氏的小说曾经风靡一时,
但此后他却长期默默无闻。他的早期小说多描写男女之间纯真的恋情,
浪漫、激情而又闪耀着哲理的浪花。后来的《无名书稿》是无名氏倾
注心血创作的一部大书,它结构宏大,视野开阔,是一部探索性的长
篇巨制。
无名氏的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寻到融抒情、象征、哲
理于一体的独特的文式。这是对艺术视野的超越性拓展,它蕴含诗性、
诗情、诗意,在神秘氛围的营设、浪漫人物的塑造、传奇
-
电影就是他们的梦
-
作者:
江天光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影
比较
张艺谋
斯皮尔伯格
-
描述:
电影成了张艺谋与斯皮尔伯格共同的梦。在通向电影之路上,斯皮尔伯格是一位电影神童,张艺谋则大器晚成。张艺谋从影之初,就回望历史,斯皮尔伯格则躲进梦幻世界,然而他们的电影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九十年代以来,张艺谋和斯皮尔伯格都在人性书写视角上进行了一次转变。张艺谋影片关注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书写凡俗人生。斯皮尔伯格则思考战争背景下的人性问题,侧重于生命意识的书写。而且张艺谋与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不一样的。张艺谋的许多电影由小说改编而来,具有较深的文学底蕴。斯皮尔伯格电影娱乐性较强,呈现出连环画世界。创新求
-
论中国新感觉派
-
作者:
朱洁文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新感觉派
空间化
现代派
文学观念
泛现代主义
-
描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经基本完成了向现代商业城市的转变,发展成为当时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伴随着商业的繁荣,新的都市景观逐渐形成,西方娱乐方式和西方文化观念也开始传入。这些分别作用于器物层、制度层、心理层面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当时特定的都市社会、文化环境,成为新感觉派孕育和发展的母体。新感觉派作家以“都市巡礼者”的目光审视转型过于迅速的都市客体,产生了既向往又疑惧的复杂审美心态,这种双重心理在面对被选定为都市标志的新女性形象时得以复制。
电影院在上海的勃兴,完成了娱乐场所的现代性更替,也吸引了
-
伊迪丝·华顿笔下的男性形象研究
-
作者:
龚献静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男性形象
自然主义
压抑
抗争
生存环境
-
描述:
伊迪丝·华顿(1862—1937),20世纪初美国著名小说家,和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1775—1817)一样被称为“社会风俗小说家”。奥斯丁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乡村小镇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
-
中期谷崎文学的变化和统一:以『痴人之爱』、『卐』、『春琴抄』为主
-
作者:
付丹丹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在日本文坛上,谷崎润一郎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对于谷崎文学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而且其褒贬毁誉的激烈程度真可谓前所未有。其中,对于谷崎文学是否具有思想性的争议最多。此外,关于谷崎润一郎的创作时期也有很多种分法。而对于谷崎文学的转折点及作家的艺术本质也有很多种说法。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谷崎润一郎的三篇作品——《痴人之爱》《卐》《春琴抄》来论证这段时期,即谷崎润一郎移居关西之后,大约从1924年到1945年之间这段时期,文学创作的变化发展和统一。本文试图从两个角度分析这三篇作品。一、嗜虐性文学及其女性形象。
-
论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的多维双重性
-
作者:
赵峻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维双重性
哈代
长篇小说
-
描述: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本文以哈代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中的多维双重性及其意义。
托马斯·哈代创作的多样性已为中外学界所公认。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