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女性主义视阈下当下育儿剧中80后母亲形象及成因研究
作者: 曲典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   电视育儿剧  
描述: 自从2013年之后,育儿剧开始逐渐进入电视荧屏,成为电视受众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观众十分喜欢观看育儿剧。创作手法和理念的不断革新与进步,使得育儿剧在发展中展现出与传统家庭伦理剧截然不同但极具特色的艺术特征。伴随着传统文化历史的发展与传承,母亲形象一直是电视剧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并且是女性形象中典型性的代表群体。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育儿剧中母亲形象塑造的方面有所体现,新时代的母亲不仅着力于追寻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还十分注重自己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自我价值表达与体现。<br> 本文在对育儿
卡夫卡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类研究
作者: 李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弗兰兹·卡夫卡   比较文学   小说  
描述: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一个庸俗、沉闷、专制的犹太商人家庭,自幼爱好文学。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其一生创作勤奋,留下了300多万字的各种资料。主要作品为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系列短篇小说。作为一个死后很久才被世人所关注的作家,其生前默默无闻,有许多作品并未来得及出版和发表,也没有在文学界掀起多大的影响。去世后,因为其好友马克斯·勃罗德对其作品进行整理发表而声名鹊起,形成一股
五四时期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以《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中的小说为考察中心
作者: 吴晓琛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母性   五四时期   小说  
描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反对封建意识形态,提倡“人的解放”,“女性”也随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呼应,在文学上热烈倡导“人的文学”,涌现出一大批女性作家,以及大量以女性尤其是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这些身份各异、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中,“母亲”尤其具有代表性。作为最典型最复杂的女性社会身份之一,“母亲”的内涵随着时代主流话语的变化而变化着。五四文本中的母亲形象逐渐打破了传统的被父权话语命名的刻板印象,向现代转变。 本文在吸收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离不开的“母亲”:母女关系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 杨诗丽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母爱缺失   创伤书写   不安全感  
描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为数不多备受各界瞩目的女作家,她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张爱玲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为基础,运用唯美苍凉的笔调为世人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她运用纯熟的语言技巧和淋漓极致的心理剖析,塑造了许多深刻的女性形象,尤其突出的是母亲形象。张爱玲在小说里从不宣扬伟大的母爱,相反,她小说里的母亲形象,如《倾城之恋》里的白老太太,《半生缘》里的顾太太,虽然都不乏对子女的关爱,但是这些关爱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夹杂着很多自私的考虑,所以在关键时刻会不惜出卖儿女的终身幸福。《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更是一个极端
揭开母亲的面纱
作者: 王丽红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少红   母亲形象   影视作品  
描述: 在西方的父系—男性话语中,“母亲”一直是“他者”,而在中国的传统话语中,“母亲”似乎也已成为被异化的女性形象,体现并传承了男性的霸权意志。在影视行业,男性掌控话语言说的“主流”地位,女性很大程度上没有言说自身的权利,女性的存在、女性的处境及女性的本真体验与言说欲望一直受到忽视。在男权控制下的电影文本中,“母亲”主体地位被消解,主体意识被“歼灭”,她们或者是被传统美德“捆绑”,成为没有自我的“天使母亲”;或者是完全被父权制所规训,成为其的“帮凶”和“共谋者”。李少红作为中国“第五代”女导演中的翘楚,她的作品
母爱无言:《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母亲形象研究
作者: 李妍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沉默   《卡拉马佐夫兄弟》  
描述: 俄罗斯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诸多作品从诞生之日到现在被全世界广泛研究,一方面他的作品是对时代的一种预言,另一方面时代不断地赋予他的作品新的内涵与价值。在诸多的文学理论研究之中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我们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重要参考理论,长久以来,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对话”中,集中在了那个“狂欢化”的世界当中。本文通过对作家最后一部,也是其终生思想结晶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细读,发现在这个喧闹的充满了声音的作品中存在着一个沉默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母亲们的世界。
论《伊甸之东》中的母亲形象
作者: 陈绍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父权社会   《伊甸之东》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52年,他发表了后期最重要的小说《伊甸之东》。小说通过善恶对比,反映作者对人类渴望和追求真善美的信念。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其中卡西是作者着墨最多的女性角色,因此引起了评论家诸多关注。但是,鲜有学者系统地对小说中众多独特的母亲形象进行分析。笔者借鉴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对这些母亲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本论文把这些母亲形象分为四类:一、伟大的母亲。丽莎和奥利弗这类母亲形象是作者所赞赏歌颂的,她们具有神圣伟大的母
在追溯中前行: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的“母系史”创作
作者: 姜锐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系史   母亲形象   女性写作  
描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家族小说几乎都是以男性为主体,以“父-子”关系为中心,以“祖父-父亲-儿子”的传承为链条谱写的父系家族史,母系血脉链条在文学中长期被忽视、被割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张洁、铁凝、徐小斌等女作家创作的“母系史”小说连缀起在文学文化上被割裂的母系血脉链条。这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文学行为,一方面它介入世界和历史,关注包括妇女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命题,体现着女性对世界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她从旧的世界叛逃,从人性立场对男权社会中的妇女命运进行辨析,也用以个人名义传导的女性经验来对抗在男性文本中
渴求·解构·追寻——论徐小斌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书写
作者: 杜董洋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女性作家   母亲原型   徐小斌  
描述: 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渐成气候并形成强大的气场,女性文学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繁荣景观。女作家话语的表达离不开母性主题,这一时期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开始了对母性话题的重新思考与书写。徐小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她塑造了玄溟、若木、吴苗等一批性格丰满的恶母形象,同时,她又未完全对母亲绝望,在批判现实母亲的同时,塑造了一些善良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爱的渴求。本文即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母亲”这一角度切入,对徐小斌小说中母亲形象的生成与书写做一次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解读。论文首先对徐小斌小说创作的既有研究
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研究
作者: 朱娟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启示   比较   元杂剧   分类  
描述: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全面统治汉民族。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繁荣发展的文学作品——元杂剧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的承载。其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毛媛媛在其论文“元杂剧女性形象研究—男权中心话语的‘隐性异化’”中将其形象地分为家中天使、人间魅影和魔女妖妇三类。很多学者都把眼光投注在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上,但是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却几乎没有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母亲形象是元杂剧中经常出现的角色,相较于以往,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更加成熟和多样,在“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