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新感觉派】搜索到相关结果 6 条
-
趋同与疏离:论施蛰存小说的流派特征与异质性
-
作者:
黄芳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流派
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
施蛰存
-
描述:
归属的前提下,对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疏离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作家与文学流派之间合而不同的关系。 本文主体共分为两部分。 一、对施蛰存与新感觉派的同构关系进行分析 1
-
论新感觉派笔下的摩登都市人
-
作者:
陈艺丁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感觉派
人物形象
都市人
-
描述:
上海给人们的印象从来都是芜杂的,它是繁华的十里洋场,冒险家 追逐的乐园,流连于声色场所中摇曳多姿的女郎,资本主义罪恶的工厂…… 可以说,在内地的绝大多数城市还没有摆脱古典状态的时候,上海已经以其优 越的地理位置、开辟的租界、外来先进文化的渗透等等因素一跃而成为东方的 大都市。这种迥异于传统的都市生活给生活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从视觉到心 灵都带来了不小的刺激,他们笔下的人物,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都市的气息, 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文学与时代从来都是不能分开的,文学是时代的感性反 映,时代的变化由文学的细枝末
-
横光利一初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日轮》、“病妻三部曲”为中心
-
作者:
马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病妻三部曲”
新感觉派
《日輪》
女性形象
小岛君子
-
描述:
本论文在横光利一初期作品中选取和他与第一任妻子小岛君子的爱情婚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四篇小说,即其登上文坛之作的中篇小说《日輪》(1923年5月《新小说》)和其后的“病妻三部曲”——短篇小说《春は馬車に乗つて》(1926年8月《女性》)、《蛾はどこにでもゐる》(1926年10月《文艺春秋》)、《花園の思想》(1927年2月《改造》),分别进行研究。在对《日輪》分析中,首先参考各家之说整理出横光利一的年谱,加上引用他当时的书信,来分析他第一任妻子小岛君子对其初期作品的重要影响;其次,在作品论中,以心理决定论
-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传统内蕴
-
作者:
范鹤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内蕴
表现手法
新感觉派
恋土思绪
人物形象
-
描述:
新感觉派主要以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为代表,崛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其作品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日本新感觉派创作技法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在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研究中,新感觉派作品所包含的现代性被深刻地挖掘出来。但在研究者探究新感觉派作品现代意义的同时,其作品中所包含的传统因子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浮出水面。由于我国自古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属性导致我国所有城市均在农村的基础上衍生出来,传统思想作为一种国民性意识被代代传承。因此传统观念根植于作家脑海之中,并在创作过程中被无意识体现出来,即使在极具
-
论海派都市文学的市民世界
-
作者:
刘军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都市文学
张爱玲
新感觉派
市民
居室经验
街道经验
-
描述:
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使得都市小说的表现形式也愈加驳杂丰富起来。我们回顾现代文学史上的海派都市小说,由横向纵,由“街道经验”向“居室经验”,对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创作为代表的海派都市文学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由“新奇”走向“传奇”的都市市民世界,以期获得对当代都市文学的发展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主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上海现代都市化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传统市民与现代市民的不同之处,阐释现代都市与现代市民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梳理海派文学的源流,为后面的行文作铺垫。第二部分:通过“街道经验”、“女性形象”和
-
穆时英的都市人生与川端康成的自然人生
-
作者:
吴梅芳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感觉派
都市
禅
自然
现代
古典
-
描述:
穆时英与川端康成分别为中日新感觉派文学主将,尽管他们的文学活动不仅仅限于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但都与新感觉有着千思万缕的关系,都主张将西方现代派与本土文学传统结合起来,走东西结合之路,但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以及不同的精神个性,两位作家在感觉形态上、思维方式上、审美趣味上乃至情感所趋、关注对象上都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从意象、人物形象、意境、意味四个方面对两位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平行比较,阐述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特质,以期能对两位作家的文学审美价值及其文学贡献有所新发现,从而确认了两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