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柔石】搜索到相关结果 694 条
-
女性古典诗词作品中的柔和刚
-
作者:
邓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词作品
柔
刚
女性
-
描述:
女性古典诗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既呈现出阴柔之美,却也不乏阳刚之气。纤柔委婉,尤其显得千娇百媚,凄恻婉转,呈现出清纯可人、春心荡漾、妩媚放情、孤寂委婉、柔弱无奈等诸般姿态,柔的形象远比男性笔下来得真切
-
失落的价值:读朱丽叶·米切尔之《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
作者:
陈柔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产
性
生育
平等
女性主义
-
描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了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其争论的中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的论著《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作为此次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深刻地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波伏娃在妇女问题上的观点。在综合前人著述的基础上,朱丽叶·米切尔将妇女受压迫的因素概括为:生产、生育、性和儿童的社会化,从而为第二次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导向和行动依据。本文将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其他旁证来探究女性价值失落的原因。
-
失落的价值
-
作者:
陈柔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产
性
生育
平等
女性主义
-
描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了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其争论的中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的论著《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作为此次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深刻地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波伏娃在妇女问题上的观点。在综合前人著述的基础上,朱丽叶·米切尔将妇女受压迫的因素概括为:生产、生育、性和儿童的社会化,从而为第二次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导向和行动依据。本文将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其他旁证来探究女性价值失落的原因。
-
女性的寻觅——女性文学三题
-
作者:
吴玉柔
来源:
作品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女性的寻觅——女性文学三题
-
王尔德作品中的女性观阐述
-
作者:
王柔化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尔德
女性观
恋爱自主
女权运动
-
描述:
王尔德先生被誉为“现代第一人”,其作品中刻画的鲜明的女性人物,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其对女权主义的超前认识,文章简析了王尔德超前女性观形成的原因,举例介绍了作品中体现的女权主义,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思考。
-
陈数:舞动蓝色梦
-
作者:
丑石
来源:
电影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娱乐圈生活
舞者
演员
陈数
《集结号》
-
描述:
因为《集结号》,陈数一时成为娱乐变数话题里的热点。因与角色的气质反差太大,太洋气的陈数退出《集结号》,虽有遗憾,但陈数时尚的一面让人印象更加深刻。从曾经的舞者到而今的演员,她翩然舞来,章子惠、黄依依、方艳芸等性情各异、却同样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给观众留下浮想联翩的空间。
-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女性人口教育、就业状态影响的系统分析
-
作者:
谭琳
齐二石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女性人口教育、就业状态影响的系统分析
-
参观雷推妇女职业促进社记
-
作者:
何艾龄
胡天石
来源:
教育与职业
年份:
193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者
欧美教育
家政
职业教育
柏林
女子
男子
妇女职业
德意志
照相
-
描述:
(一)引言德意志妇女富常识,善家政,素闻于世。其在彼邦社会中所处地位,所操业务,与男子相埒。考其源,首须归功于雷推及其所创之雷推妇女职业促进社是会创办甚久,规模极巨,今之谈妇女问题者,视察教育者,道出柏林,莫不知往斯社参观。余抵欧时,即有所闻,暇读妇女职业教育一书,更悉是社在德之妇女运动中,有相当之历史。于是慕其名,辄欲亲临其境,实地考察焉。奈旅德七载,人事卒卒,迄未得遂。今秋会留英何艾龄女士视察欧美教育,节抵德京,值于使署,女士宵寐晨兴,孜孜考询,终日不倦,悉心采访,归后将一振中华教育,扶
-
灵与肉的分离:浅谈曼侬背叛爱情背后的原因
-
作者:
管雨红
曲陆石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金钱
无道德
曼侬
-
描述:
本文从探讨曼侬背叛爱情背后的原因入手从而分析了曼侬这个人物形象,这三个角度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灵与肉分离却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
超然心灵的伊甸园:读石建国的水墨人物画
-
作者:
杨维民
来源:
画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
生活气息
中央美术学院
伊甸园
建国
画面
作品
气韵
心灵
女性人物
-
描述:
画面漫溢的柔美气息,人物性情自然流露的状态加之笔墨晕染的自如运用,使得石建国笔下的水墨人物呈现出独特于世、别致于人的意味。当年,石建国从唐山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时,已经在北方一所知名的与美术有关的中专学校毕业并工作了两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