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生命是一条流动的河:读段玫《流动的河》印象
作者: 栗子   来源: 飞天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文学评论   《流动的河》   段玫   诗集  
描述: 诗集《流动的河》已经出版,作为责任编辑,我有幸最早拜读了整部诗集,感觉到段玫的诗作极富个性和独特气质,反映了诗人的艺术追求和高尚情怀。段玫的诗作从风格上和题材上对女性文学有很大的突破,所反映出的审美情趣与众不同。她的作品有高山流水般的气势和底蕴,一扫女性作者的阴柔幽怨之态,虽然不失女性诗人的温婉和柔情,但从中更多地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力量,成熟深刻,具有阳刚之美。作者擅长在广阔宏大的背景下抒情状物,抒发对人生、对生命、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绵绵思考和深长忧虑。例如,《黄河落日》、《红松林》等篇,通过火山、岩浆、
道教女性观与《三国演义》之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易思平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教女性观   《三国演义》   女性形象  
描述: 作为描写三国战争风云的历史小说,男性英豪自然成为《三国演义》的中心人物,而女性必然成为男性的配角。但由于《三国演义》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而道教推崇尚阴哲学,提倡"贵守雌"乃至女性崇拜思想,因而小说
东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
作者: 孟春月   胡荣华   郭小冬   来源: 新西部(下旬·理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古代东方文学   女性形象   审美理想  
描述: 本文对东方文学中女性形象从总体上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分析,来研究其审美特征:在女性性格美方面,刚与是一对审美范畴,由此可以分出柔弱与刚强两种基本性格;东方文学妇女形象的人性美,在爱情中得到了充分
东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
作者: 孟春月   胡荣华   郭小冬   来源: 新西部(下旬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古代东方文学   女性形象   审美理想  
描述: 本文对东方文学中女性形象从总体上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分析,来研究其审美特征:在女性性格美方面,刚与是一对审美范畴,由此可以分出柔弱与刚强两种基本性格;东方文学妇女形象的人性美,在爱情中得到了充分
东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
作者: 孟春月   胡荣华   郭小冬   来源: 新西部(理论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古代东方文学   女性形象   审美理想  
描述: 本文对东方文学中女性形象从总体上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分析,来研究其审美特征:在女性性格美方面,刚与是一对审美范畴,由此可以分出柔弱与刚强两种基本性格;东方文学妇女形象的人性美,在爱情中得到了充分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段阳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分析   美学理论·影视评论及其它   女性形象  
描述: 意蕴、高超的艺术技巧、丰富的比喻以及幽默的风格,显示出了钱钟书深厚的文学功底。无论是虚荣刻薄的苏文纨,还是善工心计的孙嘉,或者偏执天真的唐晓芙,或者庸俗堕落的鲍小姐,都凸显了20世纪40年代下中国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张诣琳   来源: 西江文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围城》叙述了一个以方鸿渐为中心的爱情婚姻故事,故事中所描述的大量女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鲍小姐的堕落轻浮,苏文纨的高傲自负,唐晓芙则纯净脱俗,孙嘉的工于心计。分析发现受过良好教育且女性
东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
作者: 孟春月   胡荣华   郭小冬   来源: 新西部(下半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本文对东方文学中女性形象从总体上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分析,来研究其审美特征:在女性性格美方面,刚与是一对审美范畴,由此可以分出柔弱与刚强两种基本性格;东方文学妇女形象的人性美,在爱情中得到了充分
《倪焕之》中金佩璋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方熔熔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失望,却忽视了女性固有的特点。女性具有易易刚的特色,而女性解放,解放的也应该是带有封建色彩的部分,而不是把女性内涵全然都抹杀掉,这种过于极端的表现其实反映的是整个五四时代人物的局限性。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猎物》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胡光宇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猎物》   伊莱娜·内米罗夫斯基   女性形象  
描述: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童年生活影响了她的创作:出身于俄国贵族并且贪图富贵享乐的母亲成了她创作的首要素材“恶母”;母亲身上所缺失的“温柔”、“贤淑”的美德在她的笔下得到了升华,并且以碎片的方式在不同作品的“母亲”身上塑造。这种两面性的性格特点集中体现在不同的“母亲”身上,并不断拓展,蔓延到作品中所有女性身上。不论“悲”还是“善”,追溯其原因,无一不逃出“男性酿造了女性的悲剧”这一定律,但是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这些女性无一不是在苦苦追寻面对现实存在的自由意志。
< 1 2 3 ... 38 39 40 ... 68 69 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