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庐隐小说创作中悲哀情愫探源
作者: 温翼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资产阶级   小说创作   “五四”时期   文学研究会   庐隐   中国现代   女性文学创作   哀情  
描述: 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五四时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第一个女性会员,庐隐的创作无疑具有拓荒的价值。然而早期部分评论家认为她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半新半旧的温柔的闺秀或小资产阶级的纯粹旧式的女性,脱不了旧文学的色彩,[1]而她本人则
明代女官诗歌创作初探
作者: 刘莉   来源: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创作   明代   女官  
描述: 明代女性文学创作繁荣,女官诗歌创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事务女官的诗歌展示了与传统幽怨宫词不同的宫廷生活,而帝王后妃所吟唱的哀歌则体现了她们对爱情、生命不能自主的忧伤;从审美倾向上看,明代女官诗歌创作追求的是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之美。
一种别样的凄关与绚烂
作者: 李东然   来源: 文学自由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凄美   人物命运   赵玫   爱情   米兰·昆德拉   长篇小说   人性悲剧   作品   女性主义意识   女性文学  
描述: 下雪天。尘世终于不再喧嚣,开始一点点变得干净,洁白,柔软,静谧。为着这雪景独自守着窗口,心里放不下的却还是那一本厚厚的书——赵玫的最新长篇小说《秋天死于冬季》(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那正红的封面仿佛要在一片苍茫中凛冽燃烧起来,构成一个似真似幻的梦境般世界的所在。[第一段]
女作家·女主角·女性文学传统─—18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探微之三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角   女作家   18世纪   理鹗帝国   17世纪   女性传统  
描述: 18世纪妇女小说家被接受的基础在17世纪。17世纪使用“女主角──女作家”的概念说明妇女创作得到公认,但对发展中的妇女创作却是一种退步。事实上,妇女的倍受限制和妇女的声誉是同步增长的。在这种让步中,女性的“温柔而理智的帝国”得以建立,但它却带有深深的矛盾的印痕,由此形成了文学中的女性传统.
新时期女性角色意识的衍变
作者: 郑大群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自我迷失   新时期   男权文化   角色形象   女性角色   女性自我   “五四”女性文学   角色意识   女性文学  
描述: 女性即“次性”、即“他者”的角色意识自母权制让位于父权制这一“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以来①,一直成为强大的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角色定位。两千多年以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封建社会,“三从”、“四德”、“贞专”、“柔顺”的封建伦理又把女人异化成“物”,女...
吃得苦中苦,才是大家闺秀
作者: 老克   来源: 动漫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以前提起大家闺秀,眼前总是浮现出那种知性、温柔、美好的女性形象,如果非要让我列举出一个女性,我肯定会想到宋庆龄,她可谓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以前提起大家闺秀,眼前总是浮现出那种知性、温柔、美好的女性形象,如果非要让我列举出一个女性,我肯定会想到宋庆龄,她可谓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对大家闺秀总会有些误读的成分,甚至一提到大家闺秀就会和"雍容、富贵、风雅"等字眼画上等号.最近,南京博物院举行民国收藏大家庞莱臣收藏展,让我有机会写有关庞莱臣的文章,也有机会采访他家的后人——庞莱臣的曾孙女庞叔龄
风仍吹过田野
作者: 武氏春霞   白洁   来源: 译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越南女性,一直给人温柔、勤劳的印象。她们可以穿着及脚的越式旗袍,任风拂过袅娜的身段,温柔得像一首缠绵的诗。她们也可以卷起裤腿,同男人一起下地劳动,勤劳得像一只筑巢的鸟。她们是越南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武氏春霞1959年出生于越南河内。《风仍吹过田野》里,女主人公小念的母亲就是抗美战争中一位出色的越南女性,而小念的命运便一直与母亲是否背叛革命的罪名联系在一起。文章没有一处对小念母亲的正面描写,却将一位美丽、勇敢、坚强的越南女性形象生动地展现给了读者,手法十分巧妙。
“护士先生”何时成为展翼天使
作者: 赵丽萍   张和群   来源: 当代护士(综合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护士   护理队伍   天使   岗位  
描述: 提起护士这个行业,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白衣飘飘、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可如今在全国的不少医院里,已经悄然出现了一些温柔帅气的护士先生。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他们只是万花丛中一点绿,但已然是中国护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些男丁格尔们:他们在世俗偏见中坚守岗位,在各自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付出,在履行着救死扶伤提起护士这个行业$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白衣飘飘%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可如今在全国的不少医院里,已经悄然出现了一些温柔帅气的护士先生。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他们只是万花丛中一点绿,但已然
霓虹灯:都市与女性的双重指向
作者: 孙彤   来源: 戏剧丛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都市   城市化   新感觉派小说   女性解放   文化背景   霓虹灯   女性主义  
描述: 上海是一座充满阴柔气息的城市。它因为女性的存在而生动、立体、丰富;女性也是这座城市的脉搏,传达着城市生命的律动,她们是这座城市的皮肤,散发着柔软的欲望气息。上海也以其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丰富性为女性解放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现代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女性主义是城市化的产物,城市的进化给了女性文学以发展的契机。新感觉派小说和卫慧棉棉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迥异于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她们是摇曳在都市上空的“夜之花”,穿梭于夜色斑斓下,起舞于灯影迷离中,
明清仕女画的社会生成
作者: 王宗英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对稳定   世俗生活   陈洪绶   世俗文化   社会生成   明清时期   女性形象   仕女画   审美倾向  
描述: 仕女画发展到明清时期,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程式固定下来,塑造了具有病态美的纤弱清秀的女性形象。此类审美倾向风行于整个明清画坛,除陈洪绶、吴昌硕等少数大家能跳出窠臼自创一格,多数画家均以此作为创作导向,遂形成了明清以阴柔、赢弱、忧郁为主要特征的仕女画风。尚难是历代仕女画共同追求的目标,明清仕女画也不外乎此。与此同时,由于明清世俗生活的丰富,世俗文化的盛行,使明清仕女画又增加了与前代仕女画不一致的因素,那就是纯粹观赏性的特征以及尚雅不避俗的双重性。在“阴柔为美弱为用”的审美思想指引下,“脱去脂粉华靡之气”而不失“
< 1 2 3 ... 36 37 38 ... 68 69 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