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9294 条
-
党史回顾中共四大
-
作者:
暂无
来源:
共产党员(河北)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国代表大会
王荷
组织问题
中共四大
党员人数
宣传工作
农民运动
罗章龙
中央局
封建军阀
-
描述: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时间: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地点:上海。出席代表:20人,其中有表决权者14人。党员人数:990余人。主要决议: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对于职工运动之
-
序言
-
作者:
西伦
井力
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专业化
一致论
综合
社会科学
美国历史
史学观
历史学
史学界
美国史学
整体与局部
-
描述: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史学已发生了两次变化。第一次变化发生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史学界在保守思潮影响下,对“进步学派”的史学观进行了攻击,结果产生了新保守派、新自由派占统治地位的“一致论”史学,其特征是围绕美国史的连续性和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展开广泛的综合。第二次变化发生在60年代中期。在学生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反战运动等民主运动洪流的冲击下,“一致论”史学宣告破产,激进派史学家异常活跃,“由下而上”的历史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在相邻的社会科学、计算机技术以及国外史学界的影响下,以
-
《西厢记》莺莺像题诗的讹传与误读
-
作者:
吴真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刊本
黄峨
毛滂
杨慎
女性文学
-
描述:
北宋男性词人毛滂的《调笑·莺莺》本是一诗一词的联章体转踏词,明代《西厢记》坊刻本因误解《调笑》文体而将诗词分录,词作部分被误作他人作品。杨慎《调笑白话》“檃括”毛滂《调笑》,续写七言诗,此举被误作杨慎与夫人黄峨之间的诗词唱和。晚明至清中叶的多种闺秀诗选因此收入《调笑·莺莺》,作者均署为黄峨,从而造成批评家的误读,影响极大。清刊《西厢记》再将此诗用作卷首莺莺像的题诗,署名“杨升庵夫人”,成为流行版本。同一首《调笑·莺莺》,在三种文学系统中分署着三个不同的作者,各行其道。一首男性词人的平庸亵词,一旦被误作女性
-
主持人语
-
作者:
黄发有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扎实的个案研究是文学传媒研究走向深入的基础。本期刊发的杨会的《〈人民文学〉与底层叙事潮流》和周根红的《“红罂粟”丛书与90年代女性文学生产》都从小的切口进入,在对个别问题进行细致的、充分的研究的基础上,又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通过一扇窗口观察近处的景致和远处的潮涌,有机地将个案分析与潮流把握结合起来。另一篇《非虚构的人类学观察》跟文学传媒、文学传播的关系不是太直接,不过其跨学科的视角是文学传媒研究常用的思路与方法。《理解媒介》的作者麦克卢汉对文化史的研究,就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汲取了不少精神养料。
-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暨晚清社会变革”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
常越男
来源:
满族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满族影响
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
-
描述: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促进清史、满学研究的发展,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暨晚清社会变革"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及韩国、日本、法国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6篇,内容涉及辛亥革命与晚清社会变革、清代制度、事件、人物、经济、民族、满学、语言、宗教、文化、文献、档案、城市等方面,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女性学、文献学、文化学、比较史学、语言学及社会田野调查等
-
更年期性爱特性简述
-
作者:
查建中
李颂霖
来源:
中国性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更年期性爱
反射分泌
可生殖期性爱
代偿机制
-
描述:
目的:探讨更年期怎样影响了性爱;对于更年期的性爱,不同的应对将对未来数十年的性爱有怎样的影响,怎样做才会有完满的更年期呢。方法:将妇女一生的性爱分为可生殖期、更年期、非生殖期3个不同阶段,并且将可生殖期性爱特性与更年期的改变进行比较、演绎。结果:动物的反射排卵比人类的周期排卵存在明显的生殖优势。作为一种代偿机制,人类以卵巢自主分泌与性相关的雄激素(T)与雌激素(E2)来进行匹配,由T与性欲成正相关,在排卵期时,正好对应T的峰值,从而具备了“生殖提示”的功能,弥补了精子与卵子难以结合的劣势。同时,E2的消长
-
“萧红现象”的文化意义
-
作者:
刘勇
张悦
来源: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文学经典
文化消费
萧红热
-
描述:
“萧红热”成为一种现象由来已久,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如今电影《萧红》《黄金时代》的上映,萧红已经由一个文学作家变成了公众关注的话题人物。“萧红现象”的形成和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背后都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新时期的思想大解放思潮尤其是女性文学的兴盛为萧红的回归营造了有利的文化背景;萧红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更能吸引读者的眼光和注意力;而萧红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使她的作品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我们透过这种现象,应该进一步思考以萧红为代表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如何与当下的大众文化同
-
新世纪新常态语境与长篇小说创作
-
作者:
杨剑龙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常态
新世纪
长篇小说
-
描述:
新世纪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流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倡,使新世纪的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新常态中,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大格局中,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象,形成了文学创作的新常态语境。长篇小说创作繁荣与新世纪的语境相关,作家们、出版商、文学杂志关注读者、关注市场也已经成为常识,在大众文化流行的语境中,长篇小说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一部分。在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进入了长篇小说创作者的视野,女性文学、乡土文学、城市文学、大学文学、军旅文学、知青文学、工业文
-
王安忆《天香》的两缕香魂
-
作者:
肖太云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传统文化意蕴
王安忆
物质文化史
生命本真
文化传统
作品
女性文学
上海城市
小说
-
描述:
创作30年,王安忆已成为国内最受瞩目的作家之一,2011年新作《天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经推出,就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先后被推选为"年度最具影响力图书"、"年度优秀女性文学"、"台湾2011开卷好书",反响很大。作品通过写一个家族的兴衰,一门技艺的源流,一座城池的变迁,凸显大上海的小历史,溯源一门令世人惊艳的手艺——申绣或称顾绣的前世今生,呈现申氏家族的命运变迁,从而弘扬光辉灿烂的中国物质文化传统,演绎禅道易传统文化意蕴,征显生命本真的俗世生机,谱写传统人性的赞歌。一、古上海的地理与历史书写《天香》是一部
-
论广东文学“本土叙述”的苏醒
-
作者:
江冰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情节
吴学
十年
本土作家
《三家巷》
陈崇正
香飘四季
秦牧
《花城》
陈残云
-
描述:
我一向以为,广东文学在近三十年以来,对于本土文化的表达相当薄弱,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中有一度领先全国的"都市表达",但就广泛意义的地域文化表达上,无法跟上欧阳山《三家巷》、陈残云《香飘四季》和秦牧《花城》等文学前辈的步伐,与"北上广"的经济地位落差极大,长期在全国地域文学表达方面处于弱势。就此意义上说,张欣、吴君、吴学军、陈崇正、陈再见的几部近作,既是一次地域文化的成功表达,也是广东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我将几位作家的努力视作具有标示意义的广东本土叙述意识的苏醒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