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试论《红楼梦》中妙玉形象的红悲剧意味
作者: 朱东华   杨燕   来源: 红楼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妙玉形象   《红楼梦》   命运   悲剧意味   悲剧女性   李希凡   曹雪芹   外人   相对  
描述: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不同的悲剧女性形象。其中妙玉的命运可以说是“悲剧中的悲剧”。但相对来说,人们对妙玉的研究比较少。在1995年以前,有关妙玉的专题论文不多,其中张锦池的《妙玉论》是最有份量的一篇。1995年以后,妙玉的专题论文才开始多起来,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李令媛的《妙玉“云空未必空”》(1995年)、李希凡的《“槛外人”的“槛内”情——妙玉》(1996年)、薛瑞生的《恼人最是戒珠圆——妙玉论》(1997年)、陈心浩和季学原的《妙玉:妙在有欲》(2000年)以及张庆民的《论(红楼梦)中的尼姑观
试论林黛玉的精神美
作者: 王志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红楼梦》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世界   薛宝钗   贾宝玉   香菱   林黛玉   精神美   大观园   曹雪芹   宝黛爱情悲剧   西施  
描述: 如果说,一系列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犹如长廊列柱建构成《红楼梦》这座巍峨的文学宫殿,那么,林黛玉光彩夺目恰为耶路撒冷朝圣者心中的那块神圣的麦饭石。悠悠百年,她牵动了多少人情思,又化作了几多柔肠,林黛玉是曹雪芹呕心沥血,用理想和现实、用历史和未来、用智慧和热情塑造出来的,活在读者心中的一颗明亮、美丽的星星。 林黛玉究竟美在哪里呢?不少人如痴如醉地把审视的目光投向她那独特的形容:“两重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
潘金莲与王熙凤性格之比较
作者: 罗宪敏   来源: 红楼梦学刊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性格系统   审美意识   人物性格   王熙凤   思维方法   性格结构   西门庆   潘金莲   曹雪芹  
描述: 《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与《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是体态容颜、性格表象、遭际命运都颇为相似的两位女性形象。她们都一样的身材嬝娜、眉目俊俏、机变乖觉、巧言善辩;一样的暴戾骄悍、淫邪奸恶、刁酸狠毒、老辣无耻;一样的结局悲惨,或在夫亡家败后被赶出家门,横死刀下,或在家族衰败后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但是,这两个外在表征相同的人物,却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内涵。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她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性格系统,其性格结构的要素不同,方式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也不同,表现出了作者不同的思维方法和审美意识。可以说,从潘金莲到王
明珠的瑕疵与明珠的陨落——谈雨果美丑对照原则下的爱斯梅哈尔达
作者: 宋何勤   来源: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情选择   爱斯梅哈尔达   巴黎圣母院   爱情悲剧   雨果   对照原则   克罗德   加西莫多   美丑对照   女性形象  
描述: 爱斯梅哈尔达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精心塑造的一个妩媚、纯洁、善良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有超凡脱俗的外貌,而且有着乐于助人、敢于反抗等优良品性。故历来评论都认为她是雨果笔下“形体和内心高度和谐统一的美的形象”,“是黑暗中世纪的一线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与此同时,在谈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时,通常只涉及她与加西莫多在外形上的美丑对照,与克罗德、法比等在心灵上的美丑对照,而极少谈及她自身的内外对照,以及自身心灵上的前后对照。由于对她的性格分析缺乏全面的观照,因此对她的悲剧根源的研究,往往
作家加明星推出《新乱世佳人》
作者: 小溪   来源: 当代电视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蓓佳   范小青   苏童   苏州古城   乱世佳人   汤镇宗   策划制作   恬妞   汤镇业   余秋雨  
描述: 正在苏州古城拍摄的《新乱世佳人》引人注目之处不仅仅在予港、台明星恬妞、汤镇业、汤镇宗、邱月清的加盟,更在于片背后一批实力强大的策划制作人:来自宁、京、沪三地的作家、评论家。编剧由黄蓓佳担任,作家范小天马中駮任总导演,余秋雨、陈汉元出任总顾问,王朔、苏童,范小青等为此剧策划。该剧讲述的是本世纪三四十年,战火连年,江南名妓董小宛和才子冒辟醒两大家族后代悲欢离后的故事。刻划了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中,一个集中国的传统美德、智慧及生活复杂性于一身的东方女性形象,反映
全球观念下的文化视野——论王韬的文言小说
作者: 党月异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言小说   文化视野   王韬   全球文化观念  
描述: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 ,一部分中国人逐渐形成完整的全球文化观念。王韬全球文化观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他较早接触西方文化和游历西方国家的经历。在这一观念指导下 ,王韬的三部文言小说呈现出全新的文化视野 ,主要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文化的启示 ;中西文化观照中的民族自豪感、平等意识与爱国思想 ;中国人希望认识世界畅游全球的迫切愿望和异域见闻录 ;令人耳目一新的异国女性形象等几个方面。
为弱者请命——袁良骏《白先勇小说艺术论》序
作者: 洁泯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袁良骏   艺术论   作家   敲出   灵犀相通   不幸者   点像   白先勇小说   悲剧的根源   历史的必然要求  
描述: 良骏同志写完了《白先勇小说艺术论》这本书,约我写一篇小序,虽应诺下来,但踌躇良久。因我读白先勇的小说并不多,因此对这本研究著作未必能说出一点像样的议论来,我不过是在这里凑个热闹,借此随便谈几句罢了。 我印象里面,白先勇笔下的人物,写女性形象最是传神,小说中她们的命运大抵都在悲苦中终结,给读者带来的常常是一片悲怆与怅惘。我想,白先勇之能写得如此动人入微,在她们哀怨的灵魂深处敲出令人震撼的音响,其原因不独是他熟悉她们,更因他的如椽之笔进入到她们的心灵世界的深处,从中探幽烛微,以求灵犀相通,因之泼墨所至,生发着
《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中国:谈普希金的名著的六种中文译本
作者: 戈宝权   来源: 中国翻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著   出版社   现实主义   翻译   诗体小说   译本   奥涅金   俄罗斯文学   俄国文学   普希金  
描述: 在19世纪前半叶的俄罗斯文学史上,在伟大诗人普希金一生不朽的诗歌创作中,《叶甫盖尼·奥涅金》占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他1823年5月在南俄的基什尼奥夫开始构思和在敖德萨继续写作时,他曾在当年11月4日写信告诉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维亚泽姆斯基:"目前我正在写的并不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是一部诗体小说。"就在这部他花了8年的时间才全部完成和使他享有盛名的现实主义的"诗体小说"中,他创造出了俄罗斯文学中最初的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奥涅金,同时还创造出了塔吉雅娜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有着一颗俄罗斯灵魂的女性"的形象。难怪
人世的倾斜与畸变——评铁凝《玫瑰门》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批判   女性作者   人性   自然流畅   阅读感受   新时期文学   王熙凤   玫瑰   作品   女性形象  
描述: 在新时期文学所提供给我们的阅读感受中,能够给我震撼的作品的确屈指可数,而《玫瑰门》即是其中之一。在《玫瑰门》中,或许可以找到铁凝过去某些作品的影子,但这部长篇绝不仅仅是她过去作品的一个累加,而是在总体上对过去她自我的超越。《玫瑰门》真正实现了作者早已开始了的艺术嬗变。作品中自然有文化批判,也有生存批判,还有瞬间的美的显现,但令人叹止的是作品把这诸多的因素都巧妙地融合在了作者笔下的生活当中,十分自然流畅。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人的复杂性的认识,及作品对丰富复杂的人性的展示。她以女性作者所特
空灵晶映的至情奇文:《香玉》
作者: 王海燕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至情   香玉   精神自由型人格  
描述: 蒲松龄远承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依托志怪小说形式,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了一系列异类化人的恋爱故事,刻画出众多助夫成名的女性形象,以表达对生活的哲理认识。受道教神仙观影响,这类故事一般在叙述模式上还留有此前仙人降谪式故事的痕迹,“异类入世则意味着性灵的沉沦”可以说是《聊斋志异》艺术世界普遍的逻辑法则;其中的有情异类,还不能幸免于为无情的人间法则伤害的悲剧命运。相比之下,《香玉》篇与香玉则是个优异的存在,是蒲松龄全新的创造。它通过香玉、黄生等至情至性的精神自由型人格的塑造,寄托了人性美的理想;《香玉》这样空灵晶
< 1 2 3 ... 2883 2884 2885 ... 2928 2929 293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