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近现代在华外国人研究中女性角色的缺失
作者: 张馨元   来源: 前沿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在华外国人   缺失   女性  
描述: 从1840年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有扮演各种角色的外国人参与过历史的演变。对于外国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我国学者已经作过一些深入研究,但是纵观研究的总体状况,发现对在华外国女性的研究是一个缺失部分。本文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时期总结后,探究了其中的原因。
缺失、认同与建构——论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
作者: 吕颖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女性文学批评   缺失   认同  
描述: 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身的缺失与偏误;在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追随与认同过程中,丧失了批评前行的多种可能性;建构中国的女性文学批评学,必然会推动女性文学批评实践的健康发展。
论女性文学中“身体叙事”的缺失
作者: 梁竞男   来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叙事   缺失   女性文学  
描述: “身体叙事”作为女性写作的一种策略 ,被中国当下的一批女作家奉为圭臬 ,但这一理论本身存在重大缺失。在实际操作中 ,它从反抗男权、捍卫女性出发 ,最终却出卖了女性的尊严和身体。本文分析“身体叙事”这一理论的缺失 ,分析中国当下以“身体叙事”为旗帜的女性小说文本的缺失
失落的家园 分裂的自我——评托尼·莫里森《秀拉》种族意识和女性意识
作者: 王敏玲   曾凤英   来源: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缺失   黑人女性   种族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秀拉》这部作品中通过对物质家园的失落、精神家园的缺失的描述,着意刻画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的抗争形象,掀开了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新篇章;揭露了黑人受制于白人的现象,并对
在自由与束缚之间:解读乔治·艾略特主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翟永丽   来源: 黑河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缺失   乔治·艾略特   母亲角色   边缘化   女性人物  
描述: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对乔治·艾略特及其作品进行解读的研究,大都遗漏掉了乔治·艾略特作品中一个很明显的叙事手法:母亲角色的缺失或边缘化。借鉴Carolyn Dever对这一叙事模式的解读,分析乔治
论女性形象在媒体传播中的缺失
作者: 周琼   来源: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传播   缺失   媒体   女性  
描述: 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妇女创造了深刻的社会变迁,然而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话语权受到种种的限制,媒体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展现.媒体在报道妇女方面充满社会性别歧视,而且忽略妇女议题,所以媒体传播中应保持一定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多方面规范传媒的活动,关注女性,帮助女性,促进两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价值的异化与自我的缺失
作者: 鲁卓黎   周春英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缺失   《少女小渔》   价值   女性  
描述: 本文结合波伏瓦的观点对小说《少女小渔》中对自我意识缺失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小渔和两个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渔自身意识的条分缕析,探寻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的价值所在。
价值的异化与自我的缺失——从《少女小渔》看严歌苓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作者: 鲁卓黎   周春英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缺失   《少女小渔》   价值   女性  
描述: 本文结合波伏瓦的观点对小说《少女小渔》中对自我意识缺失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小渔和两个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渔自身意识的条分缕析,探寻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的价值所在。
价值的异化与自我的缺失——从《少女小渔》看严歌苓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作者: 鲁卓黎   周春英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缺失   《少女小渔》   价值   女性  
描述: 本文结合波伏瓦的观点对小说《少女小渔》中对自我意识缺失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小渔和两个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渔自身意识的条分缕析,探寻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的价值所在。
女性爱情表达背后的内在缺失:浅析叶念琛电影主题的双重悖论
作者: 王素芳   来源: 东南传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缺失   爱情   叶念琛   女性形象   终极价值  
描述: 叶念琛影片在展现浪漫与现实对立中爱情的同时,也着力表现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在爱情中地位.现实性和细节铺陈是最引起人共鸣的地方.但是在过于注重感官诱惑的镜语中,其爱情叙述缺乏终极价值观的支撑,爱情主题表达经常处于自相矛盾的失语状态,从而导致影片整体上处于深层文化内涵和正确价值导向缺失的境地.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