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浅析简·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形象
作者: 刘杰   来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女性意识   婚姻爱情观   奥斯丁  
描述: 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生动形象的女性人物,并通过她们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美满和谐的婚姻观和爱情观,揭示了18和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本文将就以下三个方面,即女性的现实主义色彩、女性意识和婚姻爱情观,来分析奥斯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女性意识”的雄化、失落、淡化——当代战争题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放   来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战争   女性形象  
描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涌现出大量描写战争中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对战争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传统的对女性世界的描写,开拓了女性创作的新空间,但也有雄化、失落、淡化等遗憾。 
人文关怀的倾注和女性意识的张扬——谈梅娘小说女性形象的塑造
作者: 周伟华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人文关怀   女性形象   梅娘  
描述: 梅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意识鲜明的作家。她关注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的命运思考呐喊,寻求女性解放的道路。本文从梅娘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其创作中人文关怀的倾注与女性意识的张扬,以此洞悉梅娘小说的女性世界,探讨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从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笔下体会女性意识
作者: 甄艳华   夏丽莹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女性意识   英国   女性形象  
描述: 在西方的十九世纪前,男性作家一直主导着文学领域,由于当时的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她们受到的教育程度都亚于男性,所以在文学领域,女性长期处于空窗状态.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女性的文化素养被认为是一种“多余”,所以在大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描述了低下的女性形象,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女性文学的崛起意味着女性主义的发展,真正的女性文学起源于19世纪,众多的女性作家出现,摧毁了女性在文坛的空窗状态,用她们的笔控诉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等.在她们的笔下,女性改变了其一贯的温柔形象,表现
张爱玲笔下的“病”女形象研究
作者: 陈静   来源: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意识   “病”女形象  
描述: 张爱玲小说中描绘了很多患病的女性形象:从《花凋》《心经》中的青春少女,到《红玫瑰与白玫瑰》《年青的时候》中的青年少妇,再到《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囊括了从青年至老年变态性心理发展历程的形象。这些原本应是风华正茂、如花似玉的女子纷纷患病,或是生理疾病,或是心理疾病,然而归根结底都是心理疾病。这些疾病,与当时女性艰难的生存处境是不可分割的。女性没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再加上婚恋生活与家庭生活不幸,在精神上处于受压迫的状态。疾病,是女性在父权制社会和家庭压迫下的无奈消极的反抗。张爱玲对“病”女形象的刻画,既有着自己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爱情小说的异同之探析
作者: 王紫薇   来源: 东方教育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爱情观   婚恋   女性形象  
描述: 奥斯汀与张爱玲是近现代世界女性文学两个杰出的作家,她们在作品中都表现出了自己的婚姻爱情观,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很多评论家声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就是中国版的《傲慢与偏见》, 两位女作家作品中的爱情婚姻观既有共同之处,也不乏不同点。本文从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作品人物形象入手来探析她们爱情小说的异同点。
女性视角下的《红字》海斯特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雷炎炎   来源: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霍桑   海斯特   红字  
描述: 本文主要根据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代表作《红字》进行海斯特人物形象分析。在美国文学史上,《红字》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研究。作者通过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位美丽、坚强、敢于向黑暗势力抗争的女性形象,她的思想、观念均表达了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社会的渴望。
微弱的呐喊:从爱德娜和伊琳两位女性形象解读男权社会的强势
作者: 黄娟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觉醒》   《福尔赛世家》  
描述: <觉醒>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而<福尔赛世家>则是英国二十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力作.这两部小说分别主要刻画了爱德娜和伊琳两位女性人物形象.尽管她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所不同,但是在努力反抗男权中心社会这一点上,她们是一致的.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两位女性由压抑到觉醒的过程,重点论述她们为反抗男权社会所作出的种种努力.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本文旨在说明对于女性来说,即使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只要是以父权,夫权制度为主的社会根基没有动摇,男权社会的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生存状态
作者: 俞利平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生存状态   《生死场》   萧红  
描述: 萧红在其代表作《生死场》中,以看似散漫无意的笔触展示了乡土社会中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细致平淡又触目惊心。萧红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揭示了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也将批评的矛头直指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在此基础上,萧红对改变女性生存状态心存期望,塑造了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作者对女性群体的关切和深思。
论美国当代女性主义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简·爱》《蒙娜丽莎的微笑》《欲望都市》为例
作者: 孙瑜   崔娟娟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电影作品   女性叙事   女性主义  
描述: 以美国电影《简·爱》《蒙娜丽莎的微笑》《欲望都市》为载体的女性主义叙事直接参与了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简·爱》中的女性形象直接解构父权制社会并争取女性权利,《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力图通过张扬女性意识而成就为独立的女性形象,《欲望都市》中的女性通过多元的主体性选择而对女性自我进行多元化的欲望叙事,三者共同构成了西方女性主义叙事的艺术主流与逻辑发展。
< 1 2 3 ... 29 30 31 ... 190 191 19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