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主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1885 条
-
美国黑人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主义
-
作者:
袁劲松
李芳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放
黑人文学
种族
女性主义
-
描述:
在女权运动及黑人女性文学的影响下,美国黑人文学改编电影以艺术化的表达形式让观众形成了对女性意识及女性自我身份的全面认知。美国黑人文学改编电影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悲惨的黑暗历史,对
-
女人的痛苦,女性主义的诉说:对丁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
作者:
马藜
杨冬梅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丁玲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诉说着女性精神上的痛苦、性的痛苦以及女性爱情婚姻的痛苦.作者以独立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痛苦状况的描述和痛苦根源的挖掘,唤起女性的觉醒,建构女性的文化,让社会更加关心女性这一特殊群体,从而使女性和男性达到共同的和谐.
-
迪士尼三部曲对女性主义的传承与发展
-
作者:
马冰鹤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迪士尼影业
动画三部曲
传承与发展
女性主义
-
描述:
从2013年上映的《冰雪奇缘》,到2016年的《疯狂动物城》与《海洋奇缘》,迪士尼影业对女性主义的认识,已不再是女性的成功应该建立在依赖于外部力量的扶持与帮助基础之上,而是转变成凭借自己的力量,感化
-
看迪士尼三部曲对女性主义的传承与发展
-
作者:
马冰鹤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迪士尼影业
动画三部曲
传承与发展
女性主义
-
描述:
从2013年上映的《冰雪奇缘》,到2016年的《疯狂动物城》与《海洋奇缘》,迪士尼影业对女性主义的认识,已不再是女性的成功应该建立在依赖于外部力量的扶持与帮助基础之上,而是转变成凭借自己的力量,感化
-
儒家伦理文化与韩剧中女性话语的叙事学分析
-
作者:
金花子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韩剧
儒家文化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韩国电视剧以刻画女性形象为重。韩剧的叙事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女性的价值观,表达了女性的意识。各式各样的家庭剧以传统的角色(母亲、妻子)再现女性,但男性话语仍然作为一个背景,或隐或显地笼罩其上。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与第二性的地位,也是韩剧灰姑娘叙事模式的深层心理根源。
-
中国女性主义的一种观照——徐坤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
作者:
李小华
来源:
东南传播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文章以徐坤的小说《女娲》、《厨房》、《游行》为模本,着重分析了三个不同时代背景、不同遭遇的女性形象,以期从一个视角反观中国女性主义的心路历程。
-
浅谈乔伊斯《死者》中的女性形象再现:从心理分析角度
-
作者:
侯文瑞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心理分析
女性主义
-
描述:
一些论者认为乔伊斯是厌女者,其实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评价,只要深入他的作品来分析,便可看出他对女性怀有深切的同情,他的小说《死者》深刻反思了沉沦的男权社会,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社会瘫痪
-
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
-
作者:
钱博洁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奥斯丁
《曼斯菲尔德庄园》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对于作家女性主义的形成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有着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的突发性事件,浓重的社会讽刺意味,可以说是作家艺术思想与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因此,本文
-
两颗不安的灵魂——比较卡捷琳娜和周繁漪的形象关联
-
作者:
鲍静旗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卡捷琳娜
周繁漪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伴随着中外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大量的戏剧作品将关注点聚焦于女性,着力塑造丰满立体的反传统的女性形象。俄国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中的卡捷琳娜和中国戏剧家曹禺《雷雨》中的周繁漪,是作者用极端细腻的笔法塑造出的两位有着不安灵魂的女性,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本文深入分析比较卡捷琳娜和周繁漪这两位女性形象的关联,以及挖掘作者欲通过这两位女性形象所表达出的主题意蕴。
-
新版电影《画皮》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袁煜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状态
女性形象
父权中心主义
女性主义
-
描述:
2008年上映的新版电影《画皮》,打着东方魔幻主义的旗号为观众呈现了一道视觉与精神的大餐。在这部影片中,伦理、爱情、亲情与友情主题得到了重新理解与阐释。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这部融合了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