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一腔激愤,一泓深情:评张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吴宗蕙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女性作家   新时期   妇女命运   作者   小说创作   张洁   知识女性形象   中年女性   作品  
描述: 张洁是谁?《爱,是不能忘记的》的作者,还是《场》的作者?《方舟》的作者还是《沉重的翅膀》的作者?她的作品属于阴柔之美还是阳刚之美?对于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位既熟悉工业战线又熟悉社会、既了解男子更了解女子
周励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作者: 徐伟敏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档案袋   工作台   作者   文学   编辑工作   中国   作品   女性形象   曼哈顿   稿子  
描述: 的一股清秀之气猛地吸引住了。我当即翻至扉页,题目是《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周励。一见到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即刻映出了一位常常来我们报社投稿的女性形象:一头飘洒的黑发,秀美的脸上时时漾着亲切的笑纹,说话朗声大气的,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她是一位很勤奋的业余作者,写得很多,可是,发表的却不多。
凄楚动人——《鸣机夜课图记》精采片断赏析
作者: 金予   来源: 中学语文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   封建时代   波浪   撰写   记叙文   生平   感情   清代学者   母亲教育   女性形象  
描述: 《鸣机夜课图记》是清代学者蒋士铨撰写的一篇记叙文。作者以真挚的感情叙述了母亲的生平感人肺腑的事迹,描绘了一位封建时代的贤慧、娴雅与善良的女性形象。第五段,作者紧扣“鸣机课图”回忆了幼年时代受母亲教育的往事,文章写得情深意切,断人肝肠。这段文字只有一百三十七字,却写得委婉曲折,波浪起伏,人情人理,真切
《聊斋志异》女性的心灵美
作者: 孙一珍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社会   文学作品   作者   妇女形象   聊斋志异   女子   蒲松龄   心灵美   伦理观念   女性形象  
描述: 在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家务料理“变成一种私人的事务,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在中国又加上“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观念的羁绊,女子更是处于苦井的最底层。
评哈尼族作家朗确的小说
作者: 施荣华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南文学   西双版纳   哈尼族   女主人公   生活   作者   少数民族作家   妇女形象   小说创作   女性形象  
描述: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作家朗确,近十年来,先后在《民族文学》、《大西南文学》、《滇池》和《版纳》等杂志报刊发表了二十余篇小说,引起省内外的关注。朗确是哈尼族书面文学的第一代作家。他的小说,不仅开拓和繁荣了哈尼族文学,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在朗确已发表的作品中,艺术上、思想上比较
李瓶儿追寻自我满足的前后矛盾
作者: 何慕兰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情小说   意识形态   作者   李瓶儿   追寻自我   性格   主体意识   西门庆   潘金莲   女性形象  
描述: 《金瓶梅》是晚明出现的世情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由个人执笔撰写的长篇小说。作者以他特有的敏锐视角,观察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下,中下层市民的生活百态。透过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时人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在时代风气下个人主体意识的抬头,尤其是这个时代中下层女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作者
王西彦早期小说创作中的恋母情愫
作者: 刘剑虹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群体   中国社会   作者   创作道路   小说创作   母亲   三十年代   个人风格   女性形象   恋母  
描述: 这个群体中的一个佼佼者。王西彦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1930年初中毕业前夕创作的短篇习作《人生之谜》。它的价值在于作者无意中给今后的漫长创作道路,划定了一条方向线—探索普通人的人生之
理智与感情——论茅盾对艺术的选择
作者: 超冰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观选择   作者   艺术   现代作家   茅盾   吴荪甫   理智   感情   早期作品   女性形象  
描述: 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个奇特的现象,在他身上集中着许多的矛盾,最为人所注目的即他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摇摆选择及由此导致的他的作品的成败得失。我们以前的评论多把他这种选择前的矛盾及其最后的选择都认定为是客观世界,即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现实状况引起的,这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但作为作家本人,是否也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呢?本文想就茅盾对于艺术
马缨花的观念与观念的马缨花
作者: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   女主人公   作者   绿化   传统美德   爱情追求   女性形象   梅里美   小说   嘉尔曼  
描述: 当人们走近《绿化树》这幅灰暗苍茫的油画时,几乎都要为那团火红的色彩惊叹一番,唏嘘一阵。是的,是的,马缨花,那个如同这名字一样鲜艳热烈的女主人公。无论是她不拘一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还是她毫无顾忌的大胆热烈的爱情追求,都使人从中感受到一股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在跳跃奔腾,象鲜花一样尽情开放。如此别致的形象,在我们的文学里恐怕是相当罕见的;倒是在法国作家梅里美的笔下,人们看到过这样的女性。这里指的,是嘉尔曼,那个与马
评《神梏》
作者: 杨永圣   刘守   来源: 朔方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外恋   作者   朔方   通俗小说   思考   读者   作品   女性形象   艺术氛围   大社会  
描述: 1986年,我们曾看过陈勇的小说《靳老汉的丧事》(见《朔方》1986年第6期),作品的基调深沉隽永,写得相当生动感人,能把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引入他制作的艺术氛围;作者给人的感觉是善于把一般生活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