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乔治·艾略特悖论性研究
作者: 李艳丽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教观   教育观   悖论   爱情婚姻观   职业观  
描述: 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深刻洞察人类精神世界,为现代作家描述人物的特征奠定了基础。她的第一部小说《亚当·贝德》(1859)一年之内再版了八次。她的名作《米德尔马契》(1871–72年)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艾略特的作品中表达了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本文结合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对比分析乔治·艾略特本人与其作品中女主人公在宗教观,爱情婚姻观,职业观和教育观上的不一致现象,探讨艾略特本人在道德观上的悖论,并试图分析艾略特矛盾的道德观产生的原因
在隐忍与抗争的背后
作者: 李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柔石   行为方式   价值取向   女性  
描述: 柔石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作家。在他30年的短暂生命中,在五六年的创作时间里,为我们奉献了《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等小说以及若干诗歌和剧作。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柔石深切关注个人的命运和个体在现实重重围击下的困境,把同情悲悯的目光投向了受封建思想和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女性。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受侮辱、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和觉醒的、寻求解放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两类女性形象行为方式的描写,揭示了她们的生存状况,展现了她们的价值取向。本文结合柔石的生活学习经历分析其小说中的两类女性形象,阐释其
在隐忍与抗争的背后——看柔石小说中女性的价值取向
作者: 李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柔石   行为方式   价值取向   女性  
描述: 柔石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作家。在他30年的短暂生命中,在五六年的创作时间里,为我们奉献了《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等小说以及若干诗歌和剧作。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柔石深切关注个人的命运和个体在现实重重围击下的困境,把同情悲悯的目光投向了受封建思想和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女性。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受侮辱、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和觉醒的、寻求解放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两类女性形象行为方式的描写,揭示了她们的生存状况,展现了她们的价值取向。本文结合柔石的生活学习经历分析其小说中的两类女性形象,阐释其
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批评
作者: 李艳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男权社会   中国文化语境   女性主义  
描述: 自古以来,妇女和译者就被置于同样低下的地位,这为翻译研究和女性主义的结合提供了契机。最早在女性主义框架下进行翻译研究的是加拿大激进女性主义者。她们把翻译作为一项政治活动,通过翻译,努力实现社会生活中的男女平等以及译者和原作者的身份平等。为此,她们建立了一套完整有序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传统的翻译理论抗衡。她们强调翻译就是“重写”,提倡对原文进行“女性主义创造性叛逆”,凸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对原文的重写过程中,她们肆意篡改原文中与她们女性主义思想不一致的观念。为了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她们提出了女性主义
男性审美世界中的女性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李艳艳   来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美   审美   祭品   男性  
描述: 父系文化取代母系文化后,男性生殖崇拜取代了女性生殖崇拜;男性人体美上升为超越的精神力量之美,女性人体美成为男子性审美视野中可以支配占有的"色情物"。文章通过评析古今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形象,批评了父系文化强化时期这种专制文化形态下人类性别的背离,指出女性美不过是男性审美世界中一件圣洁的祭品。
绝望中的希望 无奈下的凄凉:论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之影响
作者: 李艳辉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绝望   张爱玲   希望   无奈   女性形象   凄凉  
描述: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至三四十年代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许多人认为"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的认知态度是客观冷静的,但笔者以为冷静或是冷漠的态度并不意味着作者的置身事外。我们仔细阅读作品,再参照张爱玲自身的经历,就不难发现张爱玲在描写笔下众多人物形象的悲欢离合时其实倾注了许多她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左传》女性形象探微
作者: 李艳华   来源: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原因   描写特点   《左传》   女性形象  
描述: 《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众多走进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事务的女性形象 ,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她们在历史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时期 ,女性能够走进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事务 ,主要有历史环境、政治联姻、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女性形象具有如下特点 :多具杰出的政治才干、强烈的权力意识及鲜明的宗国观念。
论曹禺戏剧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作者: 李艳云   来源: 长江丛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   曹禺   女性形象  
描述: 曹禺以他男性特有的眼光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的女性形象,描绘出了处在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状况,展示了曹禺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国事和家事的双重影响下,曹禺用他敏锐的目光和锋利的笔触描写了男权专制下女性的生存环境,以及女性无路可走或逃离,或自杀的悲惨境遇,体现了曹禺特定时代下独特的创作观,价值取向和文化立场。
晚清文化消费下的潜在启蒙
作者: 李艳平   来源: 探索与争鸣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点石斋画报   潜在启蒙   晚清   图像新闻   文化消费  
描述: 《点石斋画报》首次运用中西合璧的新画法将都市文明、女性形象、租界建筑、市政设施、中西娱乐等作为新闻图像主题,极大地增强了新闻场景的呈现功能,淋漓展示出晚清社会的消费文化氛围,造成了一场不可忽视的视觉革命,改变了以传统文人画为代表的文化进展,将传统、单一的文化理念转向现代、多元的文化消费意识,在千千万万与高级文化无缘的人群中起着潜在启蒙的作用。
晚清文化消费下的潜在启蒙——以《点石斋画报》为例
作者: 李艳平   来源: 探索与争鸣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点石斋画报   潜在启蒙   晚清   图像新闻   文化消费  
描述: 《点石斋画报》首次运用中西合璧的新画法将都市文明、女性形象、租界建筑、市政设施、中西娱乐等作为新闻图像主题,极大地增强了新闻场景的呈现功能,淋漓展示出晚清社会的消费文化氛围,造成了一场不可忽视的视觉革命,改变了以传统文人画为代表的文化进展,将传统、单一的文化理念转向现代、多元的文化消费意识,在千千万万与高级文化无缘的人群中起着潜在启蒙的作用。
< 1 2 3 4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