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西尔科作品中印第安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刘丽   来源: 数字化用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角色   女性形象   母系社会  
描述: 美国印第安女性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是“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杰出作家。她的创作有着强烈的印第安民族意识和深厚的印第安文化底蕴,获得很高的评价。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作品中印第安女性形象与印第安土著女性特征,研究印第安女性所扮演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角色。
《百年孤独》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荣丹丹   刘丽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命运   《百年孤独》   女性  
描述: 《百年孤独》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者在挽救被男人们破坏的世界,或者在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布恩迪亚家族摆脱不了的百年孤独的诅咒,她们也摆脱不了与孤独为伴的命运,但是她们都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
从李清照与张玉娘的诗词看其女性形象
作者: 刘丽莎   来源: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张玉娘   女性形象  
描述: 李清照与张玉娘在诗词中多以自己为参照,描绘了大量的女性角色。二人笔下的形象分为婚恋前的清纯少女形象和婚恋后的妇女形象。婚恋前后女性形象的差异,集中体现了二人思想情感的转变。这既有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及婚姻经历的影响,又有个人阅历的印记。在一定程度而言,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比之“男子而作闺音”的诗作更有灵魂。同时,也是女性意识在她们身上开始觉醒的典型例证。
女性形象的文化悖论:1990年代女作家笔下的“淑女”与“荡妇”
作者: 王璐   刘丽英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现代汉语词典   性道德观念   第三阶段   女性写作   性行为   女性形象   男人   女性文学   传统文化  
描述: 在1990年代女性文学中,"荡妇"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肯定,而"淑女"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却遭到了质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荡妇"是指行为放荡、不检点的女人,"淑女"是指美好的女子。而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荡妇"是指性行为放荡的女人,主要指超越了传统的性道德规范和性角色约束的女人
浅析《小姨多鹤》中的朱小环形象
作者: 刘丽   来源: 时代报告(学术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姨多鹤   女性形象   朱小环  
描述: 《小姨多鹤》是严歌苓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着重塑造了女主人公多鹤温柔、善良、勤劳、坚韧的美好品德。但人们在赞美多鹤之美好和唏嘘多鹤之不幸时,往往会忽略里面的另外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朱小环。本为就从几个方面着重分析朱小环的人物形象。
阅尽人间春色──电视连续剧《全家福》的女性形象
作者: 刘丽莎   来源: 电影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间   王静   话语   时代   电视连续剧   独特   导演   五十年   寻找   女性形象  
描述: 阅尽人间春色──电视连续剧《全家福》的女性形象
才如江海命如丝:林黛玉悲美形象赏析
作者: 刘丽莎   来源: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创诗   林黛玉形象   悲美风格  
描述: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魅力的女性形象,是空灵卓绝的一代才女。古典诗词熔铸了她的风神秀骨,她的自创诗更显示出其卓越的诗才和傲世的性灵。然而才高命薄,难容于世。本文以林黛玉自创诗为着力点,展示了她那孤标傲世、冰清玉洁、至真至情、宁为玉碎、虚无宿命的悲美风格,对林黛玉令人仰止的才情和冰清玉洁的品性,给予了高度的赞美。才如江海命如丝是对这一悲美形象的艺术概括。
1930年代左翼电影文学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刘丽丽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革命意识   女性话语   女性形象   左翼电影文学  
描述: 1930年代左翼电影文学是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产生于民族存亡之际,以大都市上海为中心进而影响到全国。左翼电影文学中的女性群体是值得关注的,电影剧本作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她们成为左翼电影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左翼电影文学剧本(或电影本事、电影故事)和电影评论出发,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1930年代前电影女性来探索女性形象转化的特点。30年代前的电影女性以传统女性为主,例如旧式小姐、寡妇、平民女子,也有少数女学生和资产阶级色彩的小姐。
考察日本报纸中的性差表现
作者: 刘丽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报纸女性学   男女平等   差別表现   女性形象  
描述: 报纸等媒体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日本报纸的内容从性差的角度来看,却存在一些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日本的报纸在描写女性和男性的时候,大多采取以“男性为主”的标准,对于女性使用不同于男性的表现手法。而且日本的报纸通过不断地传递这样一种“失衡”的“不公正”的信息,导致了进一步加深了“男性优势”的价值观和“性别分工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的报纸在描写女性和男性的时候,究竟有那些不同,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进而想办法去改变它,使日本报纸不再有偏
流动的女性,流动的城乡
作者: 刘丽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流动   城市   女性   农村  
描述: “打工妹”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打工潮的来临而逐渐流行的一个词汇,如果追溯至清末民初,这一角色是由走进官府宅第的娘姨、丫鬟,到城市的工厂里上工的女工们,以及走入市民家庭的女佣等流动女性所扮演。女性、农村、城市、工作,这四个基本点在“打工妹”身上交汇。在她们的身体与心灵上铭刻了女性从乡村到城市的诸多想象和独特的经验。文学作品中农村流动女性形象便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以“流动的女性,流动的城乡”作为解读《阿毛姑娘》(丁玲,1928年),《秧歌》(张爱玲,1954年),《哦,香雪》(铁凝,1982年),《奔跑的火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