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韩贺南,张健】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从屈辞看屈原的妇女观
-
作者:
张健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屈原
屈辞
妇女观
-
描述:
屈原创造了楚辞这一诗歌体式.本文以屈辞中出现的大量女性形象为立足点来研究屈原的妇女观,同时对其妇女观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
鲁迅与易卜生:鲁迅对易卜生的继承和发展
-
作者:
张健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鲁迅
个人主义
国民性
抗争型女性
易卜生
-
描述:
鲁迅一生接触和阅读的外国文学著作非常广泛,包括亚洲、欧洲以及美洲的作家作品,正是由于吸收了这些作品的营养,才成就了鲁迅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独异的精神世界。北欧挪威的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也是鲁迅一生非常关注的作家,对鲁迅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卜生是挪威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剧作家,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世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在他生前,其剧作就走出了国门,被翻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在欧洲多个国家上演。鲁迅留学日本时期(1902—1909),日本的易卜生研究逐渐升温,
-
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
作者:
韩贺南
来源: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定格
媒体
女性形象
性别
-
描述:
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针对辅助教学片《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媒体中的性别》进行了特定情境下的受众研究。发现被访的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负面评价主要是“变形”与“定格” ,认为媒体中的女性美是对女性的一种新的压迫形式。文中揭示了媒体与女性群体的矛盾关系 :作为媒体形象的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 ,而作为观众的女性又是被驱逐的客体。
-
新时期妇联组织对妇女群体的“社会性别”期待——基于中国妇女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研究的考察
-
作者:
韩贺南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新女性
性别
-
描述:
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由此可见新时期党和国家及妇联组织对女性群体的期待与要求,发现“新女性”是这一时期女性社会性别的核心概念。新女性具有以“四自”精神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特质,承担社会与家庭角色交融的复合角色,发挥道德示范与情感传递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新女性形象折射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
-
试析贾平凹《废都》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健恺
来源:
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贾平凹
女性形象
-
描述:
<废都>融合了贾平凹自身的生活经历,作品中的四位女主人公的生活际遇和感情经历真实反映了当代女性在现代文明和商业潮流冲击下的命运变迁.深刻地批判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和道德缺失.
-
张承志作品中青年女性形象的个案分析:《北方的河》中的女记者
-
作者:
张健仲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话语
权威
女性视角
规约
-
描述:
在《北方的河》中,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对女记者构成了强大的制衡力,使她不得不服从主导价值设定的环境。在非开放性的文本意义场中,作者选择的价值取向必然成为封闭文本里的强势场,对其他与之不符的价值取向兼有排挤或招降的功能。女记者通常被安排在充斥着男性话语的环境中。女性被屏蔽、排除在男性话语体系之外,无权参与其中,处在被男性话语忽略的地位。由此,我们发现张承志作品中强烈的大男子主义在女性人物塑造中,对人物形象的不必要的扭曲和破坏。
-
“荒诞”的真实:评析贾平凹《废都》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健恺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废都》
贾平凹
女性形象
-
描述:
《废都》出版后,马上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一些女权主义批评者指出《废都》充斥着男权意识,整部小说都是以一种男权话语对女性进行想象和歪曲叙述,是一种不尊重女性的表现。
-
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健芳
来源:
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迷惘
爱情
海明威
女性形象
战争
-
描述:
作为“迷惘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海明威作品众多的女性形象里挖掘出当时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真实状态以及他对女性的独特关注。
-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
-
作者:
张健堃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艾迪·本德仑
创伤理论
《我弥留之际》
威廉·福克纳
生育
福克纳式女性
-
描述: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不仅追溯了美国南方的变迁史,而且深刻地探索了西方世界的历史变革和处在这种变革中的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创伤记忆、创伤叙事、创伤见证是福克纳作品的核心,也是创伤理论的核心。本文研究《我弥留之际》中的创伤以及创伤见证。运用创伤理论分析《我弥留之际》,说明福克纳是他的作品主人公的创伤记忆和创伤叙事的第二创伤见证。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在历史和文化视域下,福克纳被看做是厌女主义者还是女权主义者。第二章介绍了福克纳以及福克纳身边的女性,并且论述了这些女性对福克
-
一棵罂粟下,开出两色花:从商三官和美狄亚看中西方复仇文学
-
作者:
李毓霞
张健
来源:
神州(上旬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仇
文学形象
美狄亚
商三官
差异
-
描述:
商三官和美狄亚分别是中西方文学非常富有代表性的复仇女性的形象,但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商三官和美狄亚在复仇中的动机、表现迥然不同,最终复仇的意义也不同.这些不同,正彰显了中西方复仇文学在特质上的根本差异,从而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面对同一主题时显现出来的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