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论《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
作者: 朱莉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简·爱》   疯女人   形象  
描述: 在女权主义运动和批评的推动下,《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小说的艺术结构来讲,人们一般认为疯女人在情节上处于一种附属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地位,更有人认为它是小说情节中的败笔。有的论者也由此出发,批评它是情节剧小说模式的必然结果,它使小说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实际上,它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枢纽,是小说艺术结构完整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疯女人形象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简的形象更为丰富和完善,并与简的形象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虽然人们往往将疯女人作为
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中南方淑女形象初探
作者: 赵莉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旧南方   田纳西·威廉斯   南方淑女  
描述: 和美国其他剧作家相比,有关田纳西·威廉斯作品的学术研究相对要少,更不要说有关其中女性人物的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文作者尝试着对田纳西的《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和《夏天和烟》中的三个南方女性阿曼达、布朗琪和阿尔玛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人物分析中,作者把她们与旧南方联系起来。本文指出,美国南方实际上是一块与美国其他地方不同的土地。它有其不同的地理特点,在这特殊的地理条件的影响下,南方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性格特征。此外,南方人还深受南方神话的影响,因此本文兼对南方神话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分
媒体镜像与现代性之困
作者: 周莉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神经质女性形象   媒体镜像   现代性之困  
描述: 神经质女性形象是当代媒体中极具现代意义的媒体镜像。在当代影视文本中,神经质女性形象常常陷入多维的现代性精神困境,从而呈现出独特、激进的表现形式。神经质女性形象的精神困境是由于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不同影视文本中的神经质女性形象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多样性,在深层结构上却具有同质性,因为当代媒体是通过特定模式塑造这个形象的。媒体模式的运作使神经质女性形象成为一个多义的符号,她们一方面反映和记录现代社会和人的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又挑战和重构现代社会和人的现代意识。 对于
打破压迫性沉默
作者: 叶莉枝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主义   汤亭亭   种族主义   《女勇士》   压迫性沉默  
描述: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1940—)的《女勇士》(1976)中最重要的主题即是沉默和发声。批评界对《女勇士》中表现的沉默和作者打破这一沉默的意义有所论述,但均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后殖民主义有关理论和亚当·杰瓦斯基关于压迫性沉默的论述深入细致地分析文本中四位女主人公的压迫性沉默并探讨打破这一沉默的途径和意义。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与论文相关的四个问题:首先是作家及其作品介绍;其次是《女勇士》的故事梗概;然后回顾批评界对该书的批评概况,指出以美国主流文学
论德国妇女对纳粹政权的支持
作者: 邓雪莉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纳粹政权   支持行为   德国妇女   政策性导向   第三帝国时期  
描述: 第三帝国时期作为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围绕德国妇女与纳粹政权的关系,着重论述德国妇女对纳粹政权的支持。第一章分析纳粹德国的妇女政策。纳粹认为妇女的角色是母亲,母性是妇女最自然的本性。作为母亲具有不同的角色,首先是民族的繁育者,其次是种族国家的捍卫者,再次是民族国家的保卫者。帝国的不同时期,母亲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依据妇女观,纳粹制定妇女在人口生育、家庭婚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政策。纳粹妇女政策与种族主义、民族扩张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妇女政策也存在发展变化的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作者: 李莉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私人写作   另类写作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描述: 翻开中国文学史,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女性文学在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上,都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出现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女性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也开始悄然萌发。女性作家们在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萌芽;
中国古代反传统的女性形象——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首民歌谈起
作者: 刘莉琴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封建礼教   民歌   语文教育   反传统   女性形象  
描述: 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妇女作为长久失语的一种性别,一直是男性的附属品,很少有自己的声音和意识。在中国正统的文化传统中,文人始终垄断着话语权,使大多数下层民众处于集体的“失语”状态。但是,在主流女性思想被父权同化的同时,始终有一股反抗潜流,在历史长河的底部涌动渲泄着自己独立的精神品格,几千年不息,这才是女性精神的脊梁。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探索民歌中女性的反抗意识时,便会发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她们的反抗有其共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反抗的方式和程度有明显不同之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些不同的反传统的女性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