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框架理论下的电视调解类节目解读
作者: 詹莉波   来源: 东南传播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调解类节目   媒介空间   框架理论   情节模式  
描述: 通过框架理论的分析,电视调解类节目通过叙述的情节模式、节目中的女性形象以及赋予调解员"神话"地位塑造了其自身"服务于民"、真实有效的节目形象,同时也将其吸引观众视线、提高收视率的种种方式——满足观众猎奇欲、侵犯私人空间以及涵化观众——隐藏于无形之中,对受众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地山宗教理想的化身:《缀网劳蛛》中的尚洁
作者: 张莉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理想   尚洁   许地山  
描述: 现代作家许地山,一生致力于宗教的学习和研究,涉及到基督教、佛教、印度宗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对于许地山最终的宗教信仰,学术界看法不一。本文试从许地山《缀网劳蛛》中主人公尚洁三个侧面:圣母形象、生本不乐的女性形象、虚静无为的蜘蛛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总结许地山的宗教理想。
当代乡村女性生存焦虑探析:以《奔跑的火光》《守望》《吉宽的马车》为例
作者: 桑莉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焦虑   智慧缺失   当代乡村女性   传统习俗  
描述: 当代文坛,诸多作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成功塑造了众多鲜活灵动的乡村女性形象,她们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产生的智慧缺失焦虑、遭遇城市文明拒绝时出现的孤独幻灭焦虑以及为摆脱乡村世界依然存在的男权习俗制约而遭遇的反抗焦虑均暴露出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更加值得人们关注与忧虑。
民族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分析
作者: 付虹莉   来源: 音乐时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歌剧   文化内涵   女性人物形象  
描述: 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发展到今天,已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民族歌剧发展的历程回顾,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歌剧中的女性人物偏多,且呈现出了相同的文化内涵。本文结合几部著名的民族歌剧作品,就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尼娜·贝姆的女权主义批评探析
作者: 金莉   来源: 外文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女性创作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尼娜·贝姆   美国女性研究  
描述: 作为美国著名女权主义评论家,尼娜·贝姆在长达40年的学术生涯中专注于对于美国女性的研究。其重要贡献包括:开启了19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的先河;对于20世纪文学经典排斥女性的现象进行了精辟分析;对于19世纪女性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贝姆的批评理论与实践为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重要开拓式尝试,建构了富有性别意识的批评话语。
从男权文学的抗拒式读者到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者:朱迪丝·菲特里的女权文学批评实践探析
作者: 金莉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迪丝·菲特里   女性区域文学作家   19世纪女性文学   抗拒式读者  
描述: 从挑起"抗拒式读者"的大旗到对美国女性区域文学的探索,朱迪丝·菲特里早已成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从对美国经典文学作品颠覆性的女权主义解读入手,之后致力于对美国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多年来在女权文学批评的领域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角,对于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意识
作者: 徐莉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格魅力   女性观   勃朗特姐妹   简·奥斯丁   维多利亚时代   自身弱点   洛斯   乔治·艾略特   心胸狭隘   斯蒂  
描述: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得以凸现。女作家们以独特视角反映了妇女从属于男性的被压抑状态及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代的如简·奥斯丁给女性以智力和性格魅力上的赞美,勃朗特姐妹呼吁女性独立。乔治·艾略特基于对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的反思,有其独特性。乔治·艾略特的女性观备受许多批评家和女性主义的争议。她在男
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对人文特性的不同关注
作者: 马莉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国文学   我国文学   人文特性  
描述: "文学是人类的科学",不同类型的文学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相同或不同的人文关怀。古往今来,文学不仅用于对暴政的反抗,表现"哀民生之多艰"的社会政治,更在于强调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关爱和信任等方面的和谐,还有一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天地道,道法自然","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崇尚和谐的自然观。中国文学和英国文学是东西方文学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女性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通俗文学三个方面分析了英国文学与我国文学展现人文特性的不同。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借鉴英国文学的长处并对我国文学加以改进,从而实现我国文学
约翰·福尔斯早期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万莉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收藏家》   《巫术师》   《法国中尉的女人》   约翰·福尔斯   女性形象  
描述: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早期三部长篇小说(《收藏家》、《巫术师》、《法国中尉的女人》)塑造了不同时代的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多姿多彩,丰富复杂,她们既是美丽聪慧的缪斯,又是情欲兼俱的夏娃,更是欺骗背叛的撒旦。她们性格复杂中又具有主导性,都努力成长进步,追求自由独立,渴望美好爱情。 福尔斯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是他个人生活经历的投影,深受他孤独的少年生活经历的影响,也有他妻子和母亲的影子;同时,还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女性主义思潮以及莎士比亚、哈代、狄
被湮没的“他们”:审视严歌苓作品中的男性系列
作者: 曹雪莉   来源: 海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原因   男性系列   严歌苓   湮没   两性观  
描述: 严歌苓是著名的旅美作家,她从开始写作以来,各个题材的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近几年更是形成了一股“严歌苓热潮”,其一些较著名的作品例如《少女小渔》、《铁梨花》、《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等都相继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而她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性格色彩鲜明的女性形象也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和研究的重点。本人在查阅了众多研究资料后,准备将研究的重心从女性系列切换到男性形象的分析。在严歌苓几乎所有的作品中,男性形象一直是和一系列女性形象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在共同的时空下生活,但是在作者的笔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