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张爱玲的女性立场
作者: 周玉英   来源: 华夏星火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立场   女性意识   女性文本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本位   新女性   倾城之恋   女性主义   人性研究  
描述: 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作为人性研究的深入,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张爱玲的女性文本及女性主义价值,从女性本位的立场来评论其价值。如高全之的《张爱玲的女性本位》、陈芳明的《毁灭与永恒》、任一鸣的《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一从女性文学到“新女性主义”文学》、孟悦和戴锦华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等。高全之较早指出了张氏小说中的女性意识;陈芳明也指出其女性的立场,
退化的羽翼——张爱玲对女性附庸为奴心理积淀的洞见
作者: 乔淑英   来源: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心狱   奴性心理   现代女性文学  
描述: 张爱玲为现代女性文学掀开了一个女性内囿的阴暗心狱 ,揭示出千百年来文化积淀形成的女奴依附心理痼疾是影响女性自身解放的思想重压和禁锢。作家理性审视女性自身 ,揭露与批判毫不留情 ,具有性别批判的深化作用 ,把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进化和发展拓向更深的层面。
温柔、静雅、乐观——从冰心的小说看冰心的女性美思想
作者: 康凤英   来源: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美   理想   冰心  
描述: 冰心在小说《两个家庭》中着力刻画亚茜的形象 ,把自己的理想倾注在亚茜身上 ,使她成为温柔、静雅、乐观的化身 ,以后冰心的小说描写了一系列这样的女性 ,直至抗战时期写的《我的学生》中的S太太 ,她们聪明美丽、温柔静雅、有学识 ,有教养 ,载负着作家心目中的女性美的理想。这对于当今女性文学创作具有净化作用。
女性境遇的吟述与反抗──谈苏青的小说
作者: 康凤英   来源: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苏青   女性境遇   渴望光明   小说  
描述: 苏青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本文论述了她的小说对女性不幸境遇的吟述,以及对这种境遇的反抗,旨在说明:苏青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女性文学反封建精神,她的小说是有价值的,她在中国现代文史上的地位是永存的!
给予女人的沉思——剧本《哦,女人们》赏析
作者: 凌建英   来源: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妇女大会   “男尊女卑”   妇女问题   文学作品   女性悲剧   女权主义   无名氏   女性参政   知识女性   剧本  
描述: 在举世瞻目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际,聆听着各国代表对妇女问题的讨论,我又重新翻阅了一些有关女性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一部描写多种女性悲剧的剧本《哦,女人们》,这是广东女作家许枞雁的代表作。读罢此剧,我不由地想起了张洁的小说《方舟》中开篇的感叹和终篇的呼应:“你将格外的不幸,因为你是女人。”“做一个女人,真难!”作者的一个“哦”字,包含了多少丰富的感叹,感叹女人的艰难、不幸、困惑和沉重。这感叹,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索——女人的悲剧之根在哪里?
重建女性与自然和男人的和谐:《绿山墙的安妮》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杜英姿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生态女性主义   和谐关系   自然  
描述: 加拿大著名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代表作《绿山墙的安妮》(1980)出版后,赢得了不同年龄不同国家人群的喜欢,同时学者趋之若鹜,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解读和探讨,发掘其深刻含义。这些角度包括女性主义、教育、宗教等。生态女性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主张女性与自然是交织融合,密切联系的,她们认为女性和自然的解放是相互关联的,二者缺一都无法实现真正的解放。作者露西.蒙哥马利在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两个主题为女性与自然。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崭新的角度出发,对《绿山墙的安妮》从女性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指出父权制下
女性自我完善的苦难历程在托妮·莫里森早期三部作品中的完美体现
作者: 吴秀英   来源: 大连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美国小说   黑人文化  
描述: 在美国文学史上,黑人妇女在社会中一直遭到歧视。然而,自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黑人运动的不断深入,妇女运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女性主义的欢呼声中,越来越多的妇女作家应运而生。于是,妇女文学与黑人文学开始结合。七十年代后,一批黑人女作家在美国文坛拥有了她们自己的一席之地。在黑人民族传统及其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以她非凡的努力和惊人的才智一举打破黑人妇女在文学界的沉默,成为美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黑色明珠。托妮·莫罩森对女性主义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的作品非常值得细心的揣摩和
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以巴金《家》与廉想涉《三代》为中心
作者: 崔英姬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模式   比较   家族小说   主题意识   人物形象  
描述: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自古有文化交往。在文化属性上,中韩两国同属于亚洲儒家文化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两国的道德规范,维系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上古时期的朝鲜没有文字,一直沿用汉字,正是汉字维系了两国的文字交流与文化传承,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朝鲜时期。考古学上的许多事实证明,汉字成为东亚中世纪的共同文语,①在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学及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的伦理规范再加上“汉字”这个文字载体共同成就中韩两国的上古、中古乃至中世的历史和文化,使中韩两国的文化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到19世纪,中韩两国的历史
金瓶梅形象接受史论
作者: 卢海英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金瓶梅   《金瓶梅》   接受美学   人物形象  
描述: 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是《金瓶梅》的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她们的性格复杂,遭遇坎坷,历代读者、批评家对她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主要通过自《金瓶梅》诞生至今三四百年间历代读者对金、瓶、梅形象的解读,来探讨她们的价值和意义。在研究方法上,以历代读者对金、瓶、梅的审美经验为中心,集中考察历代读者的审美反应,进而探寻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旨在沟通三四百年来读者对金、瓶、梅形象的审美经验史,实现历史视野与现实视野的融合。 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将三四百年的金、瓶、梅形象接受史分成
逃离神话
作者: 刘英   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本文是对出生于20世纪之初曾经活动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西班牙裔墨西哥女画家雷米蒂欧斯·巴罗(Remedios Varo)的个案研究。 本文对存在于目前女性艺术研究中的“女性特质”本质论观点在巴罗研究中产生的影响提出质疑。提出应该重视个体女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应从其人生、作品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中发掘她的真实处境,并对这种处境是如何形成她在实践中的选择进行解释。 文章综合性地运用了社会分析、心理学分析与形式分析等方法,分别考察了父系制社会在巴罗的成长中留下的心理阴影,她如何在家庭男性成员的庇护下
< 1 2 3 ... 31 32 33 ... 49 50 5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