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清后期女性文学创作题材与《红楼梦》的影响
作者: 吴艳玲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清后期女性文学创作题材与《红楼梦》的影响
《紫色》中西莉的认知与成长历程
作者: 国春玲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自我   姐妹情谊   身份认同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是一部经典女性文学作品。《紫色》(1982)核心叙述了女主人公西莉的蜕变历程:自我否定→自我发现→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表达→自我肯定。本文发现:通过“他者”话语,沃克塑造了一个在自身和“他者”(她的女朋友)的动态关系中成长的西莉形象。借助雅克?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西莉从无意识客体渐变成有意识主体的过程。本文揭示了深陷男性囹圄的黑人女性的艰难抗争过程。
女性悲剧的解锁者——徐小斌系列女性小说探析
作者: 西慧玲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探析   女性作家   女性小说   女性悲剧   文学创作   母亲   岁岁   女性道德   女性文学   徐小斌  
描述: 女性悲剧的解锁者——徐小斌系列女性小说探析
消费时代的两岸女性写作——大陆与台湾当代女性文学比较
作者: 王玲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感官   同性恋   消费   个人化写作   另类  
描述: 20世纪末大众文学的勃兴,大陆和台湾的女性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与此前的女性文学有了很大的不同,商业化的市场导向使这一阶段的两岸女性写作呈现多元性、另类性.卸去了沉重的历史记忆,她们描摹都市物质女郎的生存经验,书写同性恋等另类题材,与市场共舞,取得了不凡的创作成绩.
《紫色》中西莉的认知与成长历程
作者: 国春玲   来源: 北方文学(中)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自我   姐妹情谊   身份认同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是一部经典女性文学作品。《紫色》(1982)核心叙述了女主人公西莉的蜕变历程:自我否定→自我发现→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表达→自我肯定。本文发现:通过“他者”话语,沃克塑造了一个在自身和“他者”(她的女朋友)的动态关系中成长的西莉形象。借助雅克·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西莉从无意识客体渐变成有意识主体的过程。本文揭示了深陷男性囹固的黑人女性的艰难抗争过程。
父权社会下挣扎的两姐妹: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
作者: 丁少玲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社会   艾丽丝·沃克   女性文学  
描述: 艾丽丝·沃克是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有力地抨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这一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性格鲜明、别具一格的黑人姐妹的形象。该文通过对麦格德琳娜和苏珊娜两姐妹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姐妹俩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童心世界
作者: 李玲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四”   童心世界   女性文学  
描述: 在“五四”文化大背景下,冰心、陈衡哲、凌叔华、苏雪林等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初次打开心灵镣铐,关注童心世界。她们时而从诗意和哲理的角度赞美儿童世界、关怀儿童的成长,时而隐匿起成年人的身份去细心体察儿童的内心世界,时而着重抒写渗透着童心的女性世界。在对童心世界的歌唱中,“五四”女作家开拓了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有力反叛了封建父权文化,并在其中寄寓了她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失望与对美好人性的热烈期盼
青春女性的独特情怀——“五四”女作家创作论
作者: 李玲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封建男权   女性情怀   苏雪林   “五四”女作家   冰心   儿童世界   “五四”女性文学   凌叔华   陈衡哲  
描述: 本文从创作实际入手,着重考察“五四”女作家的女性情怀及其审美表现,从而把握她们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新传统与思想艺术价值。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悲剧性意蕴
作者: 张玲   来源: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女性意识   悲剧意蕴  
描述: 新时期女作家的创作中,女性意识的醒目及固守不容忽视,那些表面上看来写个人情感或仅从女子角度察看生活的作品,实际上已包含了她们对世界普遍的认知,包含了她们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自我反省。她们的作品中更多情感与情绪特征的表露,形成了一种浓浓的悲剧氛围;几乎所有新时期女作家自身或作品中都呈现一个情感转化进程,包括旧的自我的否定与新的自我认同之间的一段空白,而悲剧性正在于对这种空白和认知的不断重复。
论《长恨歌》中母爱意识的缺失
作者: 张广玲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爱意识   母女关系   女性意识   良母形象  
描述: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的一颗璀璨的亮星.在每次的文学思潮中她都走在最前面,尤其是在女性文学里.她的作品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书写她们的命运及柔弱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对女性的关注.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敏感叙说了一个令人感慨的命运,成功地塑造了王琦瑶这一形象.且不论<长恨歌>所引起的其他争议,仅从其中母女(子)关系的不和谐、母爱意识的残缺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拒绝塑造"良母"形象,而这种拒绝正是王安忆以守为攻女性反抗意识地表现.
< 1 2 3 ... 23 24 25 ... 39 40 4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