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The Image of Emma Shaped by Irony
作者: 王红丽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玛   女性意识   简·奥斯丁   反讽  
描述: 简·奥斯丁(1775—1817)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位重要女性小说家。她先声夺人,在小说创作中率先发出了女性主义的呼声。长期以来,女性被剥夺了在智力和文化上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世俗偏见认为,女性无论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中都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由的意志。而奥斯丁一生共创作的六部小说均把年轻的女性作为第一主人公,提到读者的第一视野,确立了女性身份,塑造了一系列崭新的女性形象。同样,在其作品《爱玛》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年轻、漂亮、聪明、令人喜爱的女主人公爱玛。作品《爱玛》自1816年问世以来,受
从影片《紫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人物形象看中美女性文化
作者: 王瑞琨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   电影   中国   女性文化   女性主义  
描述: 本论文从中美两部女性主义的影片《紫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通过女性形象的不同命运来展示中美两国不同的女性文化。女性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与作为人类群体的女性的特征相联系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自然活动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精神活动方式——以及为这种独特的活动方式所创造、所凭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产品。女性文化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标志之一,它具有生命文化、情感文化、个体文化的特色。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的人文主义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它实际上是女性要求在政治,社会和教育上与男性
《白鹿原》人物形象复杂性初探
作者: 王浩发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复杂性   成因   人物形象  
描述: 陈忠实的《白鹿原》问世以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众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视角去阐述这部作品。本文从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内部文化结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婚姻的复杂性进行分析,来挖掘造成这些复杂性的成因。 作品中的白嘉轩、朱先生和鹿子霖等人,他们身上不仅仅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有糟粕;既有儒家文化的积累,也有道家思想的结晶。而白嘉轩与鹿子霖以及他们的后辈们——白孝文与黑娃等人,在物质占有、政治地位、社会影响等,则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斗争。小说还形象地塑造了吴仙草、田小娥和鹿冷氏等几位女性形象
黑人妇女的精神力量:对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的心理分析
作者: 王竹青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常用品》   黑人妇女   精神力量   爱丽丝·沃克   心理分析  
描述: 《日常用品》是爱丽丝·沃克的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二个黑人姐妹迪和玛吉争夺祖母留下的被子而母亲从中调停的故事。本文应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并根据作者塑造她们的时候受到的心理影响,分析了迪、玛吉和母亲这三个人物,从而揭示出由她们所代表的黑人女性的心理特点。 第一章剖析了激进的姐姐迪。特里·伊格尔顿认为迪只知道追求个人的享乐,等同于心理结构的本我。但笔者发现,迪相信自我的价值,敢于反抗白人社会的压制,而且积极地改变卑劣的生活条件,她的特点更符合自我的“现实原则”,因此迪应该属于自我而不是本我的范畴
霍桑小说哥特艺术的美学审视
作者: 王子红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心理美学   霍桑   哥特艺术   小说  
描述: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源远流长。成就斐然的哥特小说更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阴森恐怖的场景氛围、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事件,以及具有神秘奇幻色彩的超自然现象等哥特情节要素;暴力而又强悍的恶棍式英雄人物对孱弱的不幸女子以及消极且又生性脆弱的男主人公实施无情的迫害。这些特定的哥特主人公在特定的情节中上演着一幕幕“黑色浪漫剧”,演绎着诸如爱情、复仇、因果报应等多种意蕴深远的主题。美国的哥特小说在继承哥特文学传统的同时,尤其注重揭示深藏的罪恶与腐败,挖掘人物复杂的隐性心理,具有特定的心理审美意蕴。 美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家
当传统遭遇时尚
作者: 王锦霞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现代时尚女性   传统   探索  
描述: 历史进入新的时期,传统工笔画开创出多元共生、争奇斗艳的艺术格局。中国人物画如何出新,如何表现出现代感是摆在每一位艺术家面前的课题。鉴于相关艺术门类对现代时尚女性表现上的研究相对不足,我决定尝试传统工笔画形式表现现代时尚女性的研究。首先我对表现类似题材的相关艺术门类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包括对这些艺术门类的作品的艺术评论、技法呈现方式以及与传统工笔画存在的差异,思考了哪些可以相互融合和开展该题材探索的着眼点是什么。其次,对传统工笔人物画由古至今的整个发展脉络和现有表现现代女性的工笔画作品分析研究,试图探索它们
革命与变迁
作者: 王克霞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革命化   沂蒙妇女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社会化  
描述: 本文所研究的沂蒙妇女,特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在沂蒙地区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红色区域内的女性群体。之所以将沂蒙妇女作为革命背景下社会变迁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因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区域内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条例,初步动摇了千年不变的男尊女卑的局面,这引发了女性个人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一系列变动。而考察这一系列变动则是透视根据地社会的一面重要的镜子,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社会史的研究。在20世纪沂蒙地区进行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革命过程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更深刻、更集
两汉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王冬苗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特质   文学形式   文学思潮   女性文学   体现与创新  
描述: 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为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也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介绍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创作和研究背景,提出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概述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题材,以个人际遇、闺阁生活为主要表达内
寻求确定女性文学身份的孤独猎人
作者: 王慧英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孤独   文化   文学身份   性别  
描述: 尽管李清照(1084 - 1156)和伊丽莎白·巴莱特·白朗宁(1806-1861)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她们却在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的著作震撼了文学评论界,在文学史上评论家们对其进行过广泛的研究。本篇论文作者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她们能在传统的文学界成为出类拔萃的女诗人?这二人都生活在中国和英国族长制的社会里和男性统治的文化中,女性的发言权和女性问题一向被忽视,女性文学被贬为男性文学之下,而且她们经常处于劣势和较低的地位之中,在中国女人被视为被动的角色和附属物,在英国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神话原型阐释
作者: 王玉朋   来源: 聊城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娲神话   诺亚方舟神话   神话原型   嫦娥奔月神话   置换和变形   当代女性文学  
描述: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神话原型阐释
< 1 2 3 ... 8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