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揭开母亲的面纱
作者: 王丽红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少红   母亲形象   影视作品  
描述: 在西方的父系—男性话语中,“母亲”一直是“他者”,而在中国的传统话语中,“母亲”似乎也已成为被异化的女性形象,体现并传承了男性的霸权意志。在影视行业,男性掌控话语言说的“主流”地位,女性很大程度上没有言说自身的权利,女性的存在、女性的处境及女性的本真体验与言说欲望一直受到忽视。在男权控制下的电影文本中,“母亲”主体地位被消解,主体意识被“歼灭”,她们或者是被传统美德“捆绑”,成为没有自我的“天使母亲”;或者是完全被父权制所规训,成为其的“帮凶”和“共谋者”。李少红作为中国“第五代”女导演中的翘楚,她的作品
花开,在不同的世界:西方文学中的贞德形象研究
作者: 王丽莉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象学   贞德形象   贞德   女权主义   女性地位  
描述: 法兰西民族巾帼英雄贞德的事迹和传说,一直是欧洲众多文学艺术家兴趣的焦点和表现的对象,在文学与艺术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西方文学和艺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有关贞德的形象。贞德故事经历了史传记载、绘画、戏剧、小说、电影等多种途径,作品颇丰。这些作品不仅显示了文学艺术独特的魅力,而且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意识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 在莎士比亚、席勒、阿·法朗士、马克·吐温和萧伯纳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作家的创作中,贞德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倾向与美学意蕴。贞德最初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分析
作者: 王艳君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英国文学   小说《野草在歌唱》   逻各斯中心主义   解构分析   文学创作   种族关系   莱辛作品   男权主义  
描述: 作为英国文学最具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多丽丝·莱辛以多变的文学视角和丰富的文学成果享誉世界文坛。其作品几乎涉及二十世纪各个方面:种族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神秘主义、现代心理学等等。而莱辛作品的最基本主题则是探讨不同种族以及两性之间的关系。 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孜孜探寻个人在现代社会如何寻求完整人生的道路,无论面对着怎样的挑战。莱辛以此来挑战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莱辛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她解构逻各斯中心的足迹。《野草在歌唱》和《金色笔记》只是莱辛解构逻各斯中心主题的两个代表作。 出版
《续世说》浅探
作者: 王志新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文价值   母题   形象塑造   续世说  
描述: 《续世说》十二卷,孔平仲撰。此书依《世说新语》的体例和类目,搜集自刘宋到唐五代后周的士大夫言行分类编撰成书,乃“编宋至五代事,以续刘义庆之书也”,“旧本分纂前言为要览,略而未备,爰有博雅君子,效而增广之,此《续世说》之所以作也”,内容多取自《南史》、《北史》《旧唐书》《旧五代史》等正史,史料充实,立论有据。本文旨在通过对《续世说》中体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各个阶层人物进行研究探讨,了解《续世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色。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北宋笔记的特征,包括北宋笔记发展的概括和北宋笔记的主要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义叙事角度
作者: 王晓波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角度   张爱玲小说   叙事   女性主义  
描述: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种“女性经验”的阐释——她自己的经验或他人的经验——这种经验被放入一种与文本的生动而具创造性的关系之中。张爱玲将文本想象为女性生活的历史场域,她是从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叙事角度来进行小说创作的,从而使得她的书写富于“女性经验”的隐喻力量,是以女性的敏锐观察、思考及写作去破除父权体制作为文化轴心的一种努力。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女性,她通过女性主义的叙事创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女性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儿形象、妻子形象和母亲形象的分析探讨中国传统女性的边缘性文化困境——躯体被
解析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女性意识
作者: 王晓奇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托妮·莫里森   身份转化   黑人  
描述: 在美国,虽然白人主流文学占主导地位,但黑人文学也是美国文学及美国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美国和世界文坛都取得了骄人的 成绩,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黑人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崭新的能量中心”。黑人男性作 家主要关注的是停留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种族问题,对黑人遭受的歧视和压迫发出抗议 之声,而新一代的黑人女性作家则描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独特经验,拓宽了文学的创作主题。 在众星璀璨的黑人女性作家中,托妮·莫里森当属其中的佼佼者,更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
《七日谈》中女性面对婚姻的不忠
作者: 王蓓丽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七日谈   婚姻   不忠   女性  
描述: 十六世纪的法国正处于文艺复兴伊始,法国文学亦是如此。在众多作家中,玛格丽特•德•纳瓦尔是地位相当特殊的一位。首先,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其次,她拥有显赫的王室头衔——她是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纳瓦尔国王的妻子,亨利四世的外祖母;最后,她是当时人文主义者的资助者和保护人。良好的家庭背景使得德•纳瓦尔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此外,当时的宗教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思想。这位集智慧和权势于一身的女性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倾其心血创作了《七日谈》。《七日谈》是德•纳瓦尔模仿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而创作
论《世说新语》的性别审美观
作者: 王玉铭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审美观   影响   人物类型   《世说新语》   女性审美观  
描述: 《世说新语》,被称为“魏晋文化具体而微的百科全书”。本文即从“性别审美”这一角度审视《世说新语》中的性别文化现象。该论题属于人物美学的范畴,但相对于一般的人物美学研究而言,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别”特征。对于这个论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世说新语》中基于性别的人物类型。考察《世说新语》类目命名及设置,统计《世说新语》中人物的性别构成,分析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的不同类型,并分析这种性别类型表现中蕴含的性别冲突问题。 二、《世说新语》的男性审美观。总结《世说新语》多种男性类型所体现的不同的男性美和男
批评话语视角下经典童话的性别研究
作者: 王晓敏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词汇层面   经典童话   句法层面   批评话语分析  
描述: 本论文利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安徒生的三个经典童话进行了分析,属于社会性别研究,旨在揭示其中性别表征的差异,以及暗含的性别偏见。 社会性别与语言领域的批评家们做了大量研究,以揭露语言中所暗含的性别歧视,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从而为实现男女平等做出贡献。这些研究否定了传统的男女权力关系,而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关注社会权力的滥用、控制和不平等现象,两者具有共通点,因此,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可以用来为性别研究的目的服务。然而,对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做一下回顾,我们发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空白。
民国初期知名女性知识份子悔婚现象之研究
作者: 王孟萱   来源: 国立中央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知识份子   悔婚   婚姻自由  
描述: 本文係以「民國初期知名女性知識份子悔婚」為探討主題,中國傳統的婚姻多屬包辦婚姻,青年男女沒有決定婚嫁對象的權利,造成許多無愛情的婚姻。清末民初受到西方思想傳入,女性開始有受教育的機會,使女性地位開始改變。許多思想較為開明的家庭,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讓女兒接受啟蒙教育。當女性有了知識基礎後,便想走出家庭,接受更高深的新式教育。並使她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新思想,於是她們主張教育平等、社交自由、婚姻自主等觀念。女性知識份子對自己自小訂下的包辦婚姻也無法忍受,她們以為婚姻是自身的事,要自己選擇婚配的對象,要求
< 1 2 3 ... 6 7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