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现代女性文化诗学的范畴及思想理路
作者: 王春荣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理路   现代女性文化诗学   理论范畴  
描述: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阈中提出了"现代女性文化诗学"的中心论题,并从性别与性别权力关系、时空与女性文化时空、叙事与性别叙事、传统与女性文学传统四个方面阐释了女性文化诗学的范畴和思想理路.
六位现代女性作家的女性书写
作者: 王海兰   来源: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现代文学   文学批评与研究   女性主义  
描述: 分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六位女性作家———庐隐、丁玲、白薇、萧红、苏青和张爱玲的女性化写作,指出现代女性文学由认同"五四"以来文学主潮的反封建意义,逐渐有意识地从性别角色的反思层面上来认识和体现女性自身价值,从而为现代文学史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寻找自我的历程——《欢乐之家》中莉莉的悲剧研究
作者: 王子丹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 1862-1937)是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她在作品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尤其受到西方女权主义者的推崇,被认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作家。华顿了解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向读者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小说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美国小说。1930年,她获得全国艺术文学院颁布的金章奖,是美国第一个取得这项荣誉的女作家。 《欢乐之家》是她的成名作,发表于1905年。没有经济地位的女主人公莉莉·巴特依
论普契尼歌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 王云雪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普契尼   歌剧   比较研究   女性人物  
描述: 普契尼,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热衷于描写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的歌剧理念是展示和再现平凡普通的常态生活。作为一位突出女性的歌剧作曲家,其十二部歌剧作品中有七部以女主人公名字命名,笔下刻画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女性人物形象。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即体现在它所塑造的典型人物上,本文以普契尼作品中的三个女性人物咪咪、托斯卡、蝴蝶夫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两方面对三个女性人物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探讨普契尼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性格特点。
权力与妥协
作者: 王晓波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群体   性爱   符号矩阵   家庭  
描述: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被认为代表了一个世纪的声音,但对于这个声音所揭示的内容,批评家们并没有一致的见解,其中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就是她在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及反映出其本人的矛盾态度。艾略特的作品描写了父权制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向父权文化提出了质疑。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敏感与智慧通常使她们能够意识到男权制的压迫与不公,但在摆脱受害者地位时,她们的反抗与主流社会意识的撞击往往给她们带来道德上的困惑,使之最终放弃抗争。在处理女性人物时,艾略特的作品比同时代其他作家更体现出矛盾与困惑,具有自传色彩的小
近代基督教会在华妇女事业研究(1840—1920)
作者: 王海鹏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基督教会   妇女地位   中国妇女   女学   禁缠足  
描述: 本文主要研究基督教会在近代中国所开展的与妇女有关的各项工作。基督教会对中国妇女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不仅以报纸、刊物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宣传,而且在劝禁缠足、兴办女学、提高妇女地位等方面,做了大量颇有成效的工作。本文充分发掘并利用了《万国公报》、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中国差会年鉴》)等一批中外文材料,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采用专题式的研究方式,对基督教会有关妇女的一系列活动分别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力图通过对基督教会在华“妇女事业”的探讨,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基督教会在华
林白小说的女性话语特征分析
作者: 王志艳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   个人话语   女性意识   林白   九十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  
描述: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形态多元化的语境下,西方女性主义对中国的女性写作产生深远影响,承袭本土女性创作的脉络,九十年代女性写作逐渐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话语权力欲求,尤其以林白为代表的个人化写作,她们坚持以“边缘话语”、欲望化叙事的特征开拓女性意识。本文以个人色彩尤为鲜明的林白小说为个案,从“话语”的宏观角度,通过存在话语、个人话语、性话语逐层深入分析其小说女性意识的觉醒,探讨女性日益明确的话语欲望,肯定九十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对男权文化的解构意义,发掘当代女性文学的美学自觉,并略论私人话语的困境及个人话语与公共话
从文学语言角度解读《母亲》和《魍魉世界》中的母亲形象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多彩画卷——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丁玲描绘母亲的作品为数不少,在其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分析她笔下的母亲形象特征,还是很有价值的新课题。在此尝试以《母亲》关于放足的八个自然段、曼贞回忆故乡的一段及其《魍魉世界》中因为我终于……黯然良久一段为例加以分析,探讨母亲形象的变化。《母亲》写于1932年,丁玲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塑造了二十世纪初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写出了她们的艰难处境
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
作者: 王庆仁   来源: 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民族女性   妇女发展   妇女权益   知识女性  
描述: 本文对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文章认为:本届研讨会比上两届研讨会在学术上更有深度;在学术研究方法上有了长足进步;妇女学应用研究更加突出;知识女性研究更为突出和深入。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女性叙事
作者: 王海霞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叙事   重复回忆  
描述: 面对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压抑与歧视,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极力地揭示女性现实与心理,从而构建女性的主体地位。女性作家探索文本与性别的联系,通过各种叙事手法将性别问题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及种族问题等联系起来,考察女性主体与身份的多维性。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最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之一, 其黑人女性作家的特殊定位使她能够观察并深入了解一系列的情绪与感觉,而这些是不具备这种双重身份的人所无法了解的。作为一个黑人作家,莫里森对重申黑人历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把描写黑人心理创伤的愈合及其主体地位的重建看作自己的重要职责。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