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搜索到相关结果 765 条
-
论我国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
-
作者:
王慧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和理论视野,女性主义思潮已经进入社会学科的许多领域;同时,由于受到全球化浪潮与文化多元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也变得越来越具体,这一趋势促成了女性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被更多地引入到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中。本文从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背景出发,探讨由当代中国的大众传媒构建出的媒介文化对女性的再现和解读,分析了现代传媒是以怎样的角度和方法去传播女性的声音和塑造女性形象。 本文首先梳理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性别刻板印象在中外媒体中的普遍表现,关注女性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真实生存状况,探究传播
-
西方绘画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诗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象
绘画
女性
-
描述:
女性形象是西方绘画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很多艺术大师的作品中都离不开女性形象。在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女性形象作为西方绘画形象的一种类型,始终与时代和艺术家的艺术密切相连。女性形象不仅是艺术家表现个人情感、艺术追求的载体,也是一个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思想观念及文化结构。本文将介绍从中世纪美术开始到现代绘画这段期间所出现的,有特点的女性形象加以分析,从而加深我们对西方绘画中女性题材的认识,扩大我们的艺术欣赏面。
-
自我意识的觉醒——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
作者:
王婷婷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被塑
自塑
女性形象
第二性
-
描述:
女性形象一直是绘画界永恒不变的主要角色,从原始社会开始,女性的形象一直被各个时代所赋予不同的定义。但一直以来,社会被定义为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性别,在传统男性社会定义中女性形象被定义为温柔美丽和性感的消费形象和被动的欣赏角度。直到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的发展使女性形象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尤其体现在女性艺术家的艺术语言中。女性把这种传统的被动地位逐渐转化为主动、独立自我,真实的女性身体,女性形象的不断改变代表着女性这一被称为“第二性”的群体正依靠她们自己的力量在改变被动的历史。也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
-
昆明都市类报纸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以《春城晚报》和《都市时报》为例
-
作者:
王妍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观念
商业广告
都市报纸
女性形象
-
描述:
《春城晚报》和《都市时报》作为昆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都市类报纸在受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报纸中的商业广告在捕捉都市时尚、引领消费潮流的同时,其呈现的女性形象引人深思。在当今社会,女性在报纸广告中是如何被塑造的?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负载了怎样的文化意义?报纸广告媒体作为传递都市文化的重要渠道,其塑造的女性形象绝非单纯的性别区分符号,它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 本文从社会性别观念的角度出发,运用内容分析和符号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昆明都市类报纸商业广告中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部分、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
-
“三言”叛逆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
-
作者:
王若明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言”
文化解读
女性形象
-
描述: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女性观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其女性形象大都是男权意识形态的产物。女性形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她被想象、被塑造、被再现的“他者”命运。在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贬低、被蔑视;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被虚构、被扭曲。然而,在“三言”的一百二十篇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却一反历史常态,塑造了众多姿态各异,光彩照人的新的女性形象,她们超越了情节和故事,甚至超越了她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才使“三言”得以不朽。 “三言”中对女性的描写异乎寻常地占有很大比重
-
传统与认同:从女性形象看文化传统对作家及其人物的影响
-
作者:
王芳
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认同意识
作家
文化传统
稳定性
女性形象
-
描述:
文化传统对一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民族的历史中,沉淀在人们的心理中,从而形成该民族独特的气质、品格、精神、灵魂。与其他艺术一样,文学也自始至终地体现着文化传统的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本论文从女性形象的分析出发,结合学术界对文化传统、作家的传统认同意识的研究成果以及女性形象的特点,论述了文化传统的文学体现,文化传统与作家的传统认同意识的关系,女性形象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文化传统和作家的传统认同意识的当下意义。 本文共六个部分: 引言:主要阐述了文化
-
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恋爱中的女人》与《废都》之对比研究
-
作者:
王巍巍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主义视角
女性形象
转型时期
-
描述:
英国作家劳伦斯与中国作家贾平凹长期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禁书”的作家及性语言的追求者。选择《恋爱中的女人》与《废都》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是因为这两部小说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与文化转型期。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劳伦斯和贾平凹的小说进行分析,使用的主要术语有“性别政治”,“父权制”和“他者”。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和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本文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作品。女性主义的一般观点是:人类社会是由一个男性主宰的社会,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遭受男性的压制。因此
-
走出“他者”地位:解读莫里森《爱》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
作者:
王云竹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压迫
他者
《爱》
莫里森
-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人,在世界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出版的小说《爱》既延续了她“爱”的创作主题,又表达了她对“爱”的全新阐释。作者将家庭故事置放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跳开传统女性主义文本所指向的白人主流文化对女性的迫害,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表明黑人女性悲剧的另一根源是种族内部的性别压迫。本文试图运用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结合伏波姓的他者理论来探究黑人女性“他者”地位形成的根源,并探讨黑人女性走出“他者”地位的途径。作为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支,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兴起于二十世
-
背负十字架的生命苦行—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自杀的存在主义投影
-
作者:
王佳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死亡意识
走出劫难
存在主义
自杀情结
-
描述:
自杀现象是与人类的成文历史一同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历史记叙都说到了自杀的事情。看来,人一旦有了文字能力就懂得在与世界的赌博中,能骄傲地证明:如果活着没有意义,死总有意义!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各种文学观念以及西方哲学思潮大量的涌入中国,叔本华、柏格森、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弗洛伊德等哲学学说带给中国当代作家看待社会、人生全新的视角。本论文收集了大量当代小说中女性形象自杀的典型例子,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作家们在小说中对女性人物自杀的剖析,传达给读者的思考,以及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意
-
命运的悲苦与精神的蒙昧: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女性形象探析
-
作者:
王婷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底层女性
悲剧命运
-
描述:
以鲁迅为先导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因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显著的地方特色,为中国现代文坛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在2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中,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莫过于特定时代乡村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乡村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学界对前者多有关注,对后者尚乏细究。基于此,本文拟对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以理性的梳理和文化心理的观照,以弥补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某些不足。本文在观照五四乡土小说底层劳动妇女形象的同时,重点探析了这些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其根源。20年代乡土小说分为乡土写实派小说和乡土浪漫派小说
<
1
2
3
...
22
23
24
...
75
76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