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姐妹情谊
-
作者:
梁波
张彤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重压迫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姐妹情谊
-
描述:
本文论述了姐妹情谊在三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分析了姐妹情谊形成的独特的历史原因,指出姐妹情谊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
-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姐妹情谊
-
作者:
梁波
张彤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重压迫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姐妹情谊
-
描述:
本文论述了姐妹情谊在三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分析了姐妹情谊形成的独特的历史原因,指出姐妹情谊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
-
不该被湮没的文学魅力:评简·德万尼的“革命浪漫主义”
-
作者:
刘浩波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浪漫主义
女性解放
简·德万尼
-
描述:
澳大利亚女性文学史上,简·德万尼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作家,她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促使受家庭桎梏的女性从个体层面到社会层面的思想解放过程。在她的作品中,简·德万尼将"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女性解放相结合,赋予了"革命浪漫主义"新内涵。
-
不该被湮没的文学魅力
-
作者:
刘浩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浪漫主义
女性解放
简·德万尼
-
描述:
澳大利亚女性文学史上,简·德万尼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作家,她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促使受家庭桎梏的女性从个体层面到社会层面的思想解放过程。在她的作品中,简·德万尼将“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女性解放相结合,赋予了“革命浪漫主义”新内涵。
-
少数民族地区女大学生生命美育的构建
-
作者:
方波
杜红蓉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女大学生的生命美育的构建尚存在很大的欠缺,没有学者将民族、性别理论融合于生命美育实践中进行考察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由于民族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她们更容易从丰富的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和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中获得生命美育的养料。在教育实践中建议可从文本的审美特性、性别和民族属性分析和美育方法构建两方面来探索开发。
-
女性文学的少妇心态
-
作者:
周海波
来源:
中外妇女文摘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女性文学的少妇心态
-
延续与断裂——路遥笔下的社会转型时期
-
作者:
刘东波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德性
农村知识分子
-
描述:
1980年代,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革,集体化生产制度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特别时期。路遥是如何看待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他对这一时期有怎样独特的观点,都反应在他笔下人物的身上。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论述进城“农村知识分子”青年高加林和孙少平的人生之路。把《人生》放在“潘晓讨论”的脉络中进行分析,发现高加林渴望投身于现代化浪潮,他追求的是人生“意义感”的获得,而这种追求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空间不可能实现,所以他背离土地一心来到城市,并不能把他简
-
权力与妥协
-
作者:
王晓波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群体
性爱
符号矩阵
家庭
-
描述: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被认为代表了一个世纪的声音,但对于这个声音所揭示的内容,批评家们并没有一致的见解,其中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就是她在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及反映出其本人的矛盾态度。艾略特的作品描写了父权制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向父权文化提出了质疑。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敏感与智慧通常使她们能够意识到男权制的压迫与不公,但在摆脱受害者地位时,她们的反抗与主流社会意识的撞击往往给她们带来道德上的困惑,使之最终放弃抗争。在处理女性人物时,艾略特的作品比同时代其他作家更体现出矛盾与困惑,具有自传色彩的小
-
清代湖湘女性文学研究
-
作者:
刘碧波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毛国姬
《湘潭郭氏闺秀集》
郭润玉
《湖南女士诗钞》
-
描述:
道光十四年(1834)毛国姬、毛国翰选编的《湖南女士诗钞所见初集》,实际上反映了明清易代以来至该集编纂期间湖湘女性文学的发展历史,对湖湘女性文学和全国性地域文学专集研究均有重要价值。在清代中前期湖湘闺秀的创作中,早期频繁出现的绝命诗构成一道凄婉的文学风景,实际隐含着此时女性作家、选诗家和阅读者以诗歌作为道德载体的传诗心理。不过,随着湖湘文化家族的发展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更有诗学自觉的湖湘闺秀家族正在逐渐形成,而由外省嫁入湖南的三位女诗人江峰青、戴珊和方曜诗歌中的“异域”元素,则引起了跨地域的文化碰撞与
-
《爱》的女性哥特解读
-
作者:
薛海波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节
女性哥特
空间
人物
恐惧
-
描述:
托妮·莫里森(1931-)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也是首位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是世界文坛上一颗格外璀璨的明珠,以她的作品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文学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托妮·莫里森思想深刻,她的作品彰显了她的种族身份和性别特征,在借助了种族与性别的同时又超越了它们,在两性和谐和文化融合的理想中促成黑人文化由边缘向主流位移。《爱》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九部长篇小说,成就了其写作生涯的巅峰,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期间的一个黑人海滨圣地的生活和爱情,讲述了一个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