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
作者:
李静波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男女两性异同观
杰克·伦敦
-
描述:
杰克·伦敦这位一向以塑造男性英雄式人物见长的作家也十分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并对他所处时代的女性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在作品中塑造一大批有别于传统定义的女性形象,杰克·伦敦让世人看到了他进步的女性观。
-
在沉默中建构两性世界
-
作者:
刘亚波
来源:
青年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十九世纪是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时期,其中对女性形象的构筑成了人们非常关注的,尤其是女权主义者。然而,在男权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中,所有文学作品中看似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归纳起来不过是两种模式:一是符合男性评价标准的温柔、善良、美丽的“天使”;另一种是不符合男性评价标准的刁钻、邪恶、丑陋的“巫婆”,她们最终的结局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沦为男性的牺牲品或附属品。就像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米莉在1970年发表的《性政治》中所总结的那样;传统笔下的女性形象尽管千差万别,可终究摆脱不了伊甸园中依附于亚当的夏娃的影子。 20世纪,
-
浅析《围城》中的男权意识——以鲍小姐、孙柔嘉为例
-
作者:
刘虎波
来源:
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 上旬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话语
男权中心意识
女性
-
描述:
关于《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历来是按照叙述者的思路,把鲍小姐、孙柔嘉等人物界定为猎捕男人的可笑可鄙的角色,而读者研究者也往往顺从了作者的思路,对她们嗤之以鼻,却很少能够发现作品中潜在的男权意识。本文将以《围城》中对两个女性人物的描写为例来浅析围城中渗透出来的男权意识。
-
《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志波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封建父权
林语堂
女性主义
女性
-
描述: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博士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林语堂成功向西方社会介绍了东方文化与价值体系,在二十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陆对林语堂及其作品的研究在1980年以后才走上正轨,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出现了所谓的“林语堂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林语堂的学术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有很大的空间可供探讨和挖掘。如同许多中国古典小说一样,《京华烟云》中也有大量的人物角色,尤其是女性角色。《京华烟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背景,即20世纪初至中叶的中国。当时中国人民遭受政权、神权、族权多重压
-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义叙事角度
-
作者:
王晓波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角度
张爱玲小说
叙事
女性主义
-
描述: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种“女性经验”的阐释——她自己的经验或他人的经验——这种经验被放入一种与文本的生动而具创造性的关系之中。张爱玲将文本想象为女性生活的历史场域,她是从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叙事角度来进行小说创作的,从而使得她的书写富于“女性经验”的隐喻力量,是以女性的敏锐观察、思考及写作去破除父权体制作为文化轴心的一种努力。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女性,她通过女性主义的叙事创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女性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儿形象、妻子形象和母亲形象的分析探讨中国传统女性的边缘性文化困境——躯体被
-
女性与审美:选择中的困惑与冲突——换一个角度看郭沫若历史剧
-
作者:
周海波
来源:
“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本世纪初,郭沫若就曾潜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诗行热情赞美女性的伟大: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的确,对于这位浪漫诗人来说,女性的诱惑力之大,使他在为之追求的文学事业中,一直不倦地以他全部天才歌赞着女性的魅力。可以说, 郭沫若全部的文学创作意识,常常为那些风姿绰约的女性形象
-
女性与审美:选择中的困惑与冲突:换一个角度看郭沫若历史剧
-
作者:
周海波
来源:
郭沫若研究(第九辑)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本世纪初,郭沫若就曾借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诗行热情赞美女性的伟大:"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的确,对于这位浪漫诗人来说,女性的诱惑力之大,使他在为之追求的文学事业中,一直不倦地以他全部天才歌赞着女性的魅力。可以说,郭沫若全部的文学创作意识,常常为那些风姿绰约的女性形象所激活。当然,一定的审美情感在创作中的呈现,总是创作者一定的文化意识,这样,当郭诛若讴歌出一首首女性的赞歌或奉献出一个个女
-
政协委员批评部分传媒不尊重女性
-
作者:
孙玉波吕诺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不尊重
封建礼教
封建传统文化
男女平等
批评
大众传媒
影视作品
女性形象
作品创作
政协委员
-
描述:
政协委员批评部分传媒不尊重女性
-
莱茵石女奴
-
作者:
芭芭拉·波洛克
张璞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作品
美国人
女主人公
现代艺术博物馆
艺术家
工作室
艺术中心
女性形象
审美标准
托马斯
-
描述:
米卡琳·托马斯作品中大胆的、曼妙身材的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艺术史中对非裔美国人的审美标准。在米卡琳·托马斯(Mickalene Thomas)的工作室,位于离布鲁克林海军大院几步远的地方,四个年轻的女人正辛勤地将莱茵石粘在托马斯的作品上。这就像一次21世纪的大家缝活动(黑人有聚在一起用碎布缝被子的传统)。当时大约是午餐时间,托马斯的
-
赏析约翰·多恩诗歌《赠别:论窗上我的名字》
-
作者:
王洪宁
田博雅
郝静波
来源:
中国报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作手法
不忠
意象
-
描述:
在《赠别:论窗上我的名字》中,约翰·多恩运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及意象,描述了一个对爱情坚定不移的男性形象,以及一个水性杨花的对爱情不忠的女性形象,以此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女性观中对不忠女性无情揭露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