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纳博科夫《洛丽塔》中的视觉消费
作者: 衡杨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纳博科夫   男性凝视   视觉消费   图像   《洛丽塔》  
描述: 《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最偏爱的一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既最负盛名同时也最具争议。通过亨伯特的口吻讲述了他对继女洛丽塔疯狂追逐的过程。文本中塑造的视觉消费社会与当时真实的美国社会呈现出了惊人的相似。大量的图像,鲜明的色彩以及电影与绘画技巧的频繁使用充分地反映了纳博科夫对视觉消费的回应。不管亨伯特怎么强调他对洛丽塔的爱,他的追逐过程其实只是受视觉欲望驱使的消费行为,借此纳博科夫表达了他对视觉消费的强烈反对。作为跨学科概念的视觉消费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在视觉文化背景下,一切涉及消费的视觉因素与特征。因
元代文言小说研究
作者: 杨秋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文言小说   独特性   民族融合   女性形象   记实性  
描述: 元代社会中,文言小说虽然在文学发展中不占主流地位,但是它也是具有文学研究价值的。由于所处的特殊时代,使它具有了一些不同于其它时代的特点。从时间上来说,元代前期是处于与南宋、辽、金相互交叉的时段。因此,在作家与作品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从作品方面来说,时代的特殊赋予了文言小说作品的独特性,元代的文言小说基本上都具有记实性的特点,志怪志人小说有的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性特点,传奇体小说融入了新的文体,如《春梦录》开头的自序及作品中用到的书信体,《娇红记》中的诸多诗词的掺入等,这些都是在以前的文言小说中
性别二态线索对面孔偏好影响的眼动研究
作者: 杨挺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眼动   男性化   性别二态线索   女性化   双性化  
描述: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媒体推出了大量有别于传统男女形象的双性化明星如李宇春、周笔畅、李俊基、金希澈等,并且双性化明星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明星往往具备较多的异性特质,并且在外观打扮上具有异性特点,而缺乏本性别所特有的鲜明特征,从而很难判断其性别。双性化明星的大量出现,引起青少年纷纷效仿,一时间性别界限变得模糊,很多青少年外在形象变得“男女莫辨”,出现越来越多的假小子和娘娘腔,而这与传统审美中典型男性与女性形象大不相同,成为一种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根据性别二态线索的定义(成熟的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
女王的双重身体:“国王二体”论与《仙后》中的伊丽莎白一世形象
作者: 杨新华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王形象   “国王二体”论   雌雄同体   《仙后》   政治身体   自然身体  
描述: 伊丽莎白一世在斯宾塞的《仙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该诗的“象征中心”。诗中的众多女主人公如乌娜、贝尔福柏和美狄娜等,都象征性地代表着这位英格兰女王的某些方面。斯宾塞在影射女王时明显借助了“国王二体”论。“国王二体”论认为国王拥有双重身体:自然身体和政治身体。国王的自然身体指的是他的肉体凡胎,受制于变化和死亡。而他的政治身体常与王权或整个王国相提并论,被认为是无形的,永恒的和完美的超体。作为对女性君主与专制王权间“错配”的一种辩护,“国王二体”论在对伊丽莎白一世形象的官方呈现中曾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认为“国
论李锐小说的民间书写
作者: 杨占富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间立场   民间体认   民间书写   民间生存   李锐  
描述: 李锐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执着于民间书写的作家,他始终坚持对“人的存在”的表达,建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学世界。李锐以坚定不移的底层立场进行民间述说,但又以理性的高度给以现实批判,他的作品总是呈现出一种严肃沉重的风格。不同于莫言高密东北乡的奇幻野性、贾平凹秦地商州的古朴传统、韩少功湘西马桥的原始神奇,李锐笔下的吕梁山、自贡银城、天石村无不具有沉寂内倾的地域文化特点。关注民间个体的生存状态,对整体于个体的戕害保持“拒绝合唱”的姿态;体察历史之外的底层人生,对正统历史书写发出质疑之声回顾民族现代化的苦难历程,对因时间流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及其小说中男性形象
作者: 杨柳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五四”   女性作家   男性形象  
描述: “五四”时期,中国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折射了女作家性格由觉醒到独立的过程。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者关注于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而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她们笔下成功的女性形象相比,男性形象的塑造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方面由于当时女性对男性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是她们的创作方法上还有一定的局限。 本文分两篇来论述“五四”时期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 上篇,为了更好的把握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第一代女作家们的影响,本文从整体上对
女性悲剧的叙事情节模式分析:以蘩漪和安娜为例
作者: 杨旦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姻观念   女性悲剧   情节模式  
描述: 安娜和蘩漪分别是中俄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悲剧女性形象之一,她们的人生经历和悲剧结局都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既源于相关主题的文学传统,又源于人类共同的发展史和同质的人性特征。把她们的悲剧放置于历史、社会和人性的平台上展开分析,我们会梳理出几种女性悲剧常见的叙事情节模式,即:物质与精神的错位;传统与现代的交锋;自我与他者的“博奕”;希望与绝望之间的两极飘移。这些模式构成了具体文本的内部框架,从类同比较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归纳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备受争议的安娜和蘩漪的形象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还可以帮助加深
质询与迷惘:张欣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
作者: 杨晶晶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独特性   张欣   性别关系   小说   两性书写  
描述: 张欣小说创作关注世俗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两性给予人性的关怀。张欣以独特的情感力量抚慰都市中的人们,在创作中探索两性关系的发展变化。在其叙事文本中,我们捕捉到了作家对两性关系的迷思,这也成为探寻张欣小说性别关系的最初动力。 性别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人类自我认知的体现。后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借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认为性别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力关系。本文将在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视野中对张欣小说中的性别关系进行考察,试图发现文本表层结构下的性别结构以及作家真实的性别立场和所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