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杨丽,周丽霞】搜索到相关结果 39 条
-
《驯悍记》:莎士比亚心理知识的文学化——对凯瑟琳娜心理发展的解剖
-
作者:
杨丽华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驯悍记》
莎士比亚
心理知识
文学化
-
描述:
莎士比亚熟谙剧中人物心理,堪称一名心理大师。《驯悍记》可以看作对其心理知识文学化的杰出展示。一直以来批评家认为《驯悍记》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娜是一个在男权的威压下最终放弃自我、放弃了自己追求幸福快乐的初衷,而最终屈服于当时男权势力之下的悲剧女性形象。但就她个人而言,凯瑟琳娜的选择并非她悲剧命运的开始,相反,这一选择是她在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后的明智之举,将是她幸福人生的起点。凯瑟琳娜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是对她心理逐渐成熟这一过程的描述,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亚对于女性心理的成熟把握。
-
论女性反抗意识及对独立自主的追求
-
作者:
杨丽娟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独立
他者
简·爱
-
描述:
《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中的女主角简.爱被认为是19世纪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重于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来解读简.爱,从而分析简强烈的反抗意识及简对女性独立自主的追求,以论述女性不是他者,而是自我,追求自由,追求和男性平等的自我。
-
台湾离婚妇女母职的生命故事
-
作者:
杨丽龄
来源: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故事
质性研究方法论
女性研究
离婚母职
护理专业
-
描述:
本研究旨在描述台灣離婚婦女之生命故事,期盼能瞭解(1)母職是如何形成的?(2)離婚如何衝擊到母職?(3)離婚後之母職是如何調適?(4)母職的意義為何?經由深度之訪談及互為主體性之故事撰寫,計有六位婦
-
The Life Stories of Motherhood among Divorced Women in Taiwan
-
作者:
杨丽龄
来源: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故事
质性研究方法论
女性研究
离婚母职
护理专业
-
描述:
本研究旨在描述台灣離婚婦女之生命故事,期盼能瞭解(1)母職是如何形成的?(2)離婚如何衝擊到母職?(3)離婚後之母職是如何調適?(4)母職的意義為何?經由深度之訪談及互為主體性之故事撰寫,計有六位婦
-
20世纪3O年代的美国妇女研究述评
-
作者:
杨丽红
来源:
史学月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妇女
大危机
20世纪30年代
-
描述:
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史学界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妇女历史的研究,在妇女应对危机、妇女与就业、妇女与社会保障、女性主义和妇女组织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中国史学界关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妇女的研究尚属空白.
-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妇女研究述评
-
作者:
杨丽红
来源:
史学月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妇女
大危机
20世纪30年代
-
描述:
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史学界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妇女历史的研究,在妇女应对危机、妇女与就业、妇女与社会保障、女性主义和妇女组织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中国史学界关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妇女的研究尚属空白。
-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
-
作者:
杨丽梅
来源: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史
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艺术史
-
描述: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了一些女艺术史论家要求改变以往的艺术领域中存在着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不平等的现象,要求重现认识女性艺术家和艺术史。它分为传统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和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史两个阶段,代表人物是琳达·诺克林和波洛克。1971年,诺克林发表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揭开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序幕。诺克林的理论奠定了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影响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史论家波洛克。波洛克在研究中运用多种方法,把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研究视点
-
女性解放的相对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
作者:
杨丽娜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女性解放的相对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
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叙事
-
作者:
杨丽丽
来源:
延安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
权威
解放区文学
叙事
视角
女性
性别
-
描述: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研究解放区文学的热潮,但是关于解放区文学中女性叙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试图探讨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叙事的研究现状、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叙事的模式与特点、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叙事呈现出的性别视角对叙事的影响、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叙事呈现出的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更好地了解解放区文学女性叙事的规律,及影响女性叙事特点的因素,可以更深入地领会这一特定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生存处境、性别关系。由于叙事者通常采用四种固有的叙事模式,这也就使得解放区文学中女性的形象单一而又呆板。
-
汉奸形象初论
-
作者:
杨丽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类型化
民族国家想象
汉奸形象
“十七年”抗战题材长篇小说
-
描述:
“十七年”文学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文学界研究的热点。一批红色经典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十七年”小说再解读的热潮。众多学者对“十七年”的红色经典进行了再解读。在“十七年”小说的人物形象研究方面,英雄人物、“中间人物”、知识分子形象、女性形象都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成果。但是,反面人物形象研究的成果较少,是“十七年”小说研究中被疏忽的一个环节。
汉奸形象是“十七年”小说反面形象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汉奸”这一复合词最早流行于宋代,指为女真人的金朝充当密探的汉族(即中国)官员。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