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圈里圈外的“她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四部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李世林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他者”   身份确认   女性形象  
描述: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或诗歌表现出三大侧重点:女权倾向、民族主义和生态环保意识。作为兼有女性作家以及女性学者的双重身份,阿特伍德一直关注着女性在男性社会的挣扎和斗争。通过她在小说中创造出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处的“他者”地位。在她们中间,既有屈服于传统角色要求,深受压迫和迫害的圈内女性;也有进行反抗、积极地进行自我身份确认,最后实现自我身份构建,走出男性桎梏的勇敢女性。文中选取了阿特伍德的四部长篇小说中的一些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进行分类研究,更好地理解阿特伍
无处安放的孤魂野鬼——从电影《花漾》看女性的生存状态
作者: 李世林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状态   《花漾》   女性形象  
描述: 台湾导演周美玲的电影《花漾》向我们展示了几个性格各异、出身各异的女子的爱情追求和遭遇。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300多年前,正是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通过分析影片中四位主要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在封建男权社会,女性没有话语权,她们逃不开被男性和男性文化迫害的悲剧命运,找不到自己应有的生存状态。
那些“疯癫”的人儿
作者: 李世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学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由來已久。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也不例外。本文试图借助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有关“疯癫”的理论,来分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三部小说《使女的故事》、《浮现》和《别名格雷斯》中的疯癫女性形象,福柯认为疯癫并不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它是一种文化建构。疯子是指背离了主流社会价值观,对现存社会制度构成了威胁的人。
那些“疯癫”的人儿——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三部小说中的“疯癫”女性研究
作者: 李世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浮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别名格雷斯》   “疯癫”女性   《使女的故事》   福柯  
描述: 文学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由来已久。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也不例外。本文试图借助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有关“疯癫”的理论,来分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三部小说《使女的故事》、《浮现》和《别名格雷斯》中的疯癫女性形象,福柯认为疯癫并不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它是一种文化建构。疯子是指背离了主流社会价值观,对现存社会制度构成了威胁的人。而《使女的故事》、《浮现》和《别名格雷斯》中出现的“疯癫”的女性,实际上是因为她们没有迎合男权社会的文化,从而被男性贴上了疯癫的标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女性被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儿子与情人》中瓦尔特·莫瑞尔悲剧命运原因探析
作者: 李世林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瓦尔特·莫瑞尔   性格   工业文明   家庭  
描述: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天才作家D.H.劳伦斯(1885-1930)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为年仅28岁的劳伦斯带来了荣誉。他打破十九世纪前辈作家的传统创作方法,以其独特的风格,抒情的笔调,细腻的心理刻画,为我们创作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女性形象。如在《儿子与情人》中出现的三位女性。可正因为他刻画女性形象的成功,使大部分学者将他们的精力放在了研究和分析那些女性人物身上。而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对来说,就容易被人遗忘或忽视。在《儿子与情人》中,除了保罗这一男主角之外,他的父亲瓦尔特.莫瑞尔则明显被很
繁漪和娜拉的对比研究
作者: 李世林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叛   娜拉   繁漪   新女性  
描述: 繁漪和娜拉分别是我国著名作家曹禺《雷雨》和挪威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著名的两个女性形象。易卜生创造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对中国作家和妇女解放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玩偶之家》中的新女性形象——娜拉,她的出走震惊了全世界,激起了无数妇女为争取个性而进行反抗。当她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也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曹禺先生在其代表作《雷雨》中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觉醒的娜拉形象——繁漪。作为娜拉反叛精神的一种后继者和追随者,繁漪和娜拉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如两人身上的新女性特质。但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