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徐伟,刘爱琳】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欲望书写:以《十日谈》与《金瓶梅》为例
-
作者:
徐伟
刘爱琳
来源: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欲望
《金瓶梅》
女性意识
《十日谈》
-
描述:
《十日谈》与《金瓶梅》同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奇书,作为反封建主流文化的作品,它们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得到了肯定.两部作品均塑造了张扬情欲的女性形象,广为世人所关注.然而,由于两书的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的不同,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
-
伍尔夫《黑夜与白天》中的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
作者:
徐伟
刘爱琳
徐仲秋
来源: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析
女权主义
弗吉尼亚·伍尔夫
《黑夜与白天》
-
描述:
小说《黑夜与白天》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更贴近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风格,以青年男女的婚恋生活为主题,塑造了凯瑟琳、玛丽等新女性的形象,通过对她们的情感与事业追求及生活处境的描写,表达了女性希望冲破传统观念、摆脱男权束缚的强烈愿望。
-
哈代小说反传统的两性世界
-
作者:
刘爱琳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两性世界
颠覆
不对等
-
描述:
在英国近代小说家哈代所创造的小说世界中,传统男性人物形象的强势地位不复存在,他们因为性格上的种种缺陷而在与女性的交往中失去了支配地位。女性形象则由一贯的配角转为受到作家和读者双重关注的主角,这种改变在他的《还乡》、《苔丝》、《无名的裘德》三部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三部小说男女主人公间不同的情感对应模式体现都是和传统截然不同的两性关系,对传统男女两性世界模式的颠覆既体现了哈代的创作个性,也体现了时代在哈代身上所刻下的烙印。
-
论屠格涅夫作品中两性形象系列的差异
-
作者:
刘爱琳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屠格涅夫
多余人
两性形象
不对等
差异
-
描述:
在屠格涅夫的笔下,塑造了大量具有坚定意志、执着追求爱情理想的女性形象和性格懦弱、意志薄弱的男性群像,形成了两个不对等的两性世界。这表明作者对男性社会整体上的失望,同时也是对那些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的贵族知识分子做出的最好的结论。
-
美狄亚、费德尔与蘩漪形象比较
-
作者:
徐伟
来源: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蘩漪
悲剧抗争
费德尔
美狄亚
女性形象
-
描述:
妇女对悲剧命运的抗争在文学史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各种压迫面前,女性表现出相似的反抗态势。美狄亚、费德尔与繁漪所处的时代不同,地域空间相异,但她们的遭遇与不幸、反抗与斗争却十分相似,在各自的婚姻爱情体验中都存在相似的精神压抑与极大的苦闷。
-
《金瓶梅》与《十日谈》的对比阅读
-
作者:
刘爱琳
乔孝冬
来源: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瓶梅》
创作背景
《十日谈》
女性形象
-
描述:
东西方文学史上两部奇书《金瓶梅》和《十日谈》有着相似相异的创作背景,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惊世骇俗、特立独行的描写,塑造了迷失和寻找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观照下的女性观。
-
周励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
作者:
徐伟敏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档案袋
工作台
作者
文学
编辑工作
中国
作品
女性形象
曼哈顿
稿子
-
描述:
编辑工作是劳累的,然而,当你在浩如烟海的稿件中,忽然觅到一篇佳作,那种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1991年的一个初冬之晨,在我的工作台上出现了一部厚厚的稿子。稿子是用打字机打出的。我随手一翻,竟被文中的一股清秀之气猛地吸引住了。我当即翻至扉页,题目是《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周励。一见到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即刻映出了一位常常来我们报社投稿的女性形象:一头飘洒的黑发,秀美的脸上时时漾着亲切的笑纹,说话朗声大气的,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她是一位很勤奋的业余作者,写得很多,可是,发表的却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