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张颖】搜索到相关结果 19 条
-
亦舒笔下的都市女性经验
-
作者:
张颖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都市
亦舒
都市女性
-
描述:
本文选取香港文坛奇才亦舒的主要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她小说中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一个较全面系统的剖析,而凸现这一群体的精神与物质世界。我们首先将她在上海、香港、伦敦以及温哥华四地的生活以及创作经历做了简单的介绍,并由此探究以上各大都市在她身上所留下的特殊的人文印记。然后我们通过对她不同时期小说代表作的意境分析,体现她对中上层都市女性心声的认真倾听以及对此女性群体的出路做出的不懈的探索,从而勾勒出这一女性群体的心理走势。我们还挖掘她在随笔集中关于生活、写作、情爱等方面的自白,来更好地认识都市的她如何安身
-
论薛宝钗人格的复杂性
-
作者:
张颖帅
来源:
长治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薛宝钗
双重人格
封建卫道士
-
描述:
薛宝钗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她和宝玉黛玉之间婚姻纠葛构成了《红楼梦》主要内容。匡世巨著《红楼梦》中成功的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女性形象,薛宝钗是其中塑造的最成功、最真实、最丰满的人物,她位居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其重要地位已为世人所承认。曹雪芹笔下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一个封建卫道士形象。同时宝钗也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物,她既有善良大度的一面,也有着圆滑虚伪、做作、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构成了她性格的双重性。薛宝钗也是个追求功利的人,但其命运最终是不幸的,她是个悲剧人物,但又使人反感。
-
波伏瓦的女性意识及女性形象建构
-
作者:
张颖雯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波伏瓦
-
描述:
波伏瓦的女性意识及女性形象建构
-
双重误读中的她们: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影像形象研究
-
作者:
单晓红
曾真
张颖
来源:
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女性影像形象
视觉信息
电影电视媒体
云南少数民族
-
描述:
影像,日本的宫川洋与渡部睿在《图像电子学基础》中说:pictorialimage是人类为了通过视觉获得信息而制作的东西”,“就是用任何技术手段将人或物重现为二维(或三维)画面的视觉信息”。本文特限定“影像”为电影电视媒体中的视觉信息。本文讨论的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形象,是此类影像载体所运载的内容,而内容分析的对象,也主要是出现不同时期的电影和电视中的形象。
-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
作者:
刘妍
胡珊珊
张颖
来源:
读写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黛西
女性形象
-
描述:
戴西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数评论都认为她是个浅薄、虚荣、自私的女人。本文试图通过文本中男人的视角分析戴西这一人物,重新解读被歪曲了的这一女性形象。
-
简•爱火与水一般的性格
-
作者:
张颖
刘妍
胡珊珊
来源:
新天地·开拓教育新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善良
智慧
简爱
-
描述:
《简•爱》是19世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女性形象简爱,揭示了此类新女性所具有的美好品质和思想观念。
-
简爱:受压抑的女性角色
-
作者:
张颖
胡珊珊
刘妍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压抑
简爱
女性主义
-
描述:
《简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重视,既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简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分别是在盖兹海德(舅妈家),劳沃德(慈善学校),桑菲尔德(男主人公家)度过。从这三个相继转换的阶段可以感受到简爱受压抑的情感和矛盾复杂的个性。
-
浅谈赛珍珠和她的《大地》
-
作者:
刘妍
张颖
胡珊珊
来源:
金陵瞭望(教育)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社会
女性主义
赛珍珠
-
描述:
赛珍珠是在中国成长起来的美国女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反映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在她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旧中国的生活场景、劳动人民的艰辛、社会的不平等和妇女在当时所受到的迫害以及她们的隐忍.其作品《大地》塑造了典型的旧中国女性形象,渗透着女权主义风格和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描写.
-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观
-
作者:
张颖
刘妍
胡珊珊
来源:
都市家教:上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金钱观
婚姻观
-
描述: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简·奥斯丁精细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从中可以发现作者对于婚姻问题的理想及价值取向。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结婚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