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张艳】搜索到相关结果 44 条
-
浅析《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
作者:
张艳培
来源:
速读(下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平衡
传统观念
思想
女性主义
-
描述:
在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女主人公一直是传统女性叛逆的典型代表,为人们描绘出了新女性形象,因此被人们所推崇,但是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对《简·爱》的批判,那就是在作品中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对传统社会体制的维护。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发现作者目的在于让主人公的新女性叛逆与传统社会体制相互激荡,在旧体制和新思想的矛盾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让作品更加具有和谐之感。
-
倡优·摩登女性·文艺工作者:论20世纪女伶的社会形象变迁
-
作者:
张艳梅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女伶
社会形象
-
描述:
1948年,董每勘曾撰文《说女演员》,认为女演员的进化史有三个阶段,即女巫、女戏子和女剧人,他特别强调"女剧人"这一称呼是这一群体被社会认可的一种体现。董每勘所论女性演员,尤其是女伶的社会形象变迁问题,由最初的倡优到明星化的摩登女性再到文艺工作者,女伶的形象变迁所折射的正是传统与现代交汇、政治话语与私人话语多种力量合围下的女性形象。
-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林黛玉的生命意识
-
作者:
张艳新
来源:
天中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意识
视角
林黛玉
女性主义
-
描述:
作为曹雪芹笔下最具诗意且悲剧气息浓厚的女性形象,林黛玉短暂的一生中表现出了新奇而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女性主义这一视角反观来看,她的女性独立自省意识对她的人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封建男权为核心的社会掀起了女性主体觉醒的波澜。
-
一朵带刺的玫瑰花:浅析《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形象
-
作者:
张艳艳
来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汉卿
《救风尘》
赵盼儿
作家心态
-
描述:
赵盼儿是关汉卿笔下最为美丽最为生动的女性形象之一,历来受到高度的评价。本文拟对这一光彩熠熠的形象做一具体分析,体会她独具特色的玫瑰花样的美,也从一个侧面来反观作家的创作心态。
-
论《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命运
-
作者:
张艳新
来源:
安阳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瓶梅
悲剧命运
潘金莲
-
描述:
《金瓶梅》作者塑造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潘金莲。在作品中,潘金莲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很长时间以来成了淫荡女性的代名词。但同时,她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女性主体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悲剧人物。潘金莲悲剧命运的造成,一个在于其自身爱和安全感的缺乏,使她一心扑在西门庆怀里;另一个在于其自身由于失宠造成的报复心理,使她成为一个异化的人。
-
试论广告中的女性歧视
-
作者:
张艳霞
来源:
商场现代化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影响
表现
女性形象重塑
根源
女性歧视
-
描述:
广告中存在着女性歧视现象。本文从广告中存在的女性歧视的表现、根源、影响,以及女性形象的重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林语堂的“文化女儿”们——从林语堂小说“女性形象群”看其文化观
-
作者:
张艳艳
来源:
华文文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原儒
林语堂
受众
禅宗
-
描述:
林语堂是海外华人在西方文化世界以文学来沟通和融通中西文化的早期先锋人物。这使得林语堂其人其思想及小说创作成为文化沟通融合的一个典型个案。本文认为他的小说在文本内在文脉上呈现出“文化父亲—文化女儿”潜在关系模式 ,导引着女主人公的人生和价值趋向。其中的文化取向便是林语堂文化观念的感性呈现。
-
《儿女情长》中的四位女性形象评析
-
作者:
张艳霞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情操
形象评析
尊老爱幼
中青年女性
传统美德
儿女情
女性形象
电视剧
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女性
-
描述:
《儿女情长》中的四位女性形象评析●张艳霞电视剧《儿女情长》通过讲述家长里短的寻常百姓自己的故事,歌颂了家庭伦理亲情,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众多观众的心。该剧在人物的塑造和刻画上是成功的,全剧弥漫着浓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尤其是对母亲方秀云、大姐童建菊、小...
-
“顺从”姿态下的主体取向——奥斯丁与张爱玲文本中的人物比较
-
作者:
张艳蕊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刻画
主体取向
反讽
扁平
残疾
-
描述:
奥斯丁与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主体取向 :在奥斯丁那里 ,反讽手法的成功运用 ,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和对男性的扁平化叙述等共同涂抹了女性主体色彩 ;张爱玲创作中的主体取向则是通过深刻犀利的心理刻画、近似于自然主义的细致描绘 ,以及女性的泼辣、活力四射 ,男性的精神残疾或身体残疾或二者皆有而实现的
-
你究竟了解我多少
-
作者:
张艳茜
来源:
青春(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冷淡
猎奇心理
女作家
学术论著
女性研究
了解
性心理
发展过程
书名
第二性
-
描述:
1988年的冬天,我在书店花了3.65元买了一本书,是法国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关于女性研究的著作。这个版本的译作者有多人,出版社在出版时为了发行,有利用读者猎奇心理之嫌,不仅在书的封面做了这样导读简介: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女人一生的生理、心理(自然也包括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对女性的特点,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而且书名翻译得很俗气,叫《女人是什么》,缺少学术论著的庄重。后来我在书店又见到其他译本上市,书名是《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