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抗战时期的武乡妇女运动初探
作者: 张晓鸿   来源: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妇女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  
描述: 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妇女在拥军、支前、参军、参战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仔细分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武乡妇女在抗战前的社会地位、抗战中的巨大作用。
永远的百合花
作者: 张晓青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理想   自由   女性人格   习俗  
描述: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在批评界多次引起争论的作家。尽管国内对华顿的研究还很少,然而在其故乡美国,对她的研究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不亚于任何一个大作家。本文的研究旨在分析华顿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观点,并借此引起国内学界对华顿的重视。 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世界里,她所关注的是女性及其生存状态,但伊迪丝·华顿并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的道德观也趋于保守倾向。把她当作女性主义者仅仅是因为她的小说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女性人
芭斯西芭的形象塑造
作者: 张晓娜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   社会束缚   反传统   自然   女性  
描述: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的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影响深远,文学界对于其中女性的评论也是众说纷纭。19 世纪的妇女被定义为忠诚顺从,纯洁禁欲的,因此很多作家都把她们描绘成一心按照社会习俗和道德标准生活的纯真天使;而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却多为独立自由并且有着性欲冲动的。这些反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引发了批评家们对于哈代个人对于这些女性的态度的诸多评论。但是哈代的态度却不是那样显而易见。评论家大多把哈代对于芭斯西芭的态度等同于作品中奥克的态度。奥克以一个田园牧羊人的形象出现,看似作者描述
犹太女性主义的性别与上帝观(Gender and God)
作者: 张晓宁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上帝   女性主义   性别  
描述: 自母系氏族社会之后,女性便“消失”在了历史的记忆长河中,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极少甚至听不到女性的声音;又或者按照波伏瓦的说法:女性以具有“第二性别”特征的“女人”身份诞生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作为遵循或违背父系社会规范的典型出现的。就是当代轰轰烈烈的女权、女性主义(Feminism)运动也无法脱离这一命运。这并不代表女人像男人的一根肋骨一样,怎么样也摆脱不了男性的桎梏,而是女性勇于正视自己的地位,并努力争取与形成这种地位的势力抗争,无论这一势力是有形的团体还是无形的意识。实质上她们不仅是与男性抗争也是与
抗战时期武乡妇女运动研究
作者: 张晓鸿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历史   妇女运动   抗日时期  
描述: 本文对抗战时期武乡妇女运动进行了研究。文章从翔实的历史资料入手,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所掌握的历史资料经过精心选择、归纳和整理,用平缓朴实的语言介绍了抗日战争暴发之前武乡妇女的基本状况和中国共产党对武乡妇女运动的影响。文章重点介绍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武乡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妇女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妇女组织从兴起到发展到强大的艰难历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的武乡妇女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其发展从自发分散状态逐步走向自觉统一,在追求妇女自身解放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和独立,并在斗争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
解读电视剧《京华烟云》人物形象姚木兰
作者: 张杰   张晓楠   来源: 电视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京华烟云》   电视连续剧   女主角   木兰   成功经验   人物形象塑造   解读   审美价值   女性形象   电视剧创作  
描述: 央视花费巨资购买播出的44集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已经隆重谢幕。该剧作把女主角姚木兰塑造成了一位京城奇女子,一位完美的好女人。应该说,剧中所刻画的“姚木兰”这个女性形象确实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具有典型化性格的人物形象。总结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经验无疑对今后电视剧创作具有启发意义。衡量电视剧是否成功就要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一般说来,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情
< 1
Rss订阅